银屑病一般被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受到感染、精神紧张、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紊乱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而发生的,虽然目前尚缺乏银屑病的根治疗法,但现有的一些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无论何种原因导致银屑病的发生,最终银屑病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角质形成细胞分化异常、增生过度和皮肤炎性细胞浸润,临床出现鳞屑性的丘疹、斑块和红斑,因而目前对银屑病的各种治疗措施大多为阻止或逆转其病理过程的发生,进而改善其临床表现。
一、银屑病治疗前的评估
银屑病的诊断一旦确立,下一步要对治疗方案的选择进行评估。治疗时一般应考虑下列因素:患者的病情程度、患者对疾病的态度和对治疗的信心、药物的价格及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及所在医院的医疗条件等。
如果皮损面积小于人体体表面积的25%,治疗时以采用局部治疗为主,而皮损面积较大时,则应加用系统治疗或紫外线疗法;由于银屑病可能因感染、精神紧张、酗酒而诱发或加重,因而应消除患者的误解和顾虑、增强信心、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祛除可能的诱因等。
患者对疾病的态度与信心往往也会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由于银屑病本身、特别是寻常性银屑病对躯体的健康影响并不十分严重,并且有近30~50%的患者可自行缓解,因而如果患者对治疗的要求不迫切,在病情不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作者认为单纯的心理治疗和疾病知识教育可以作为首要选择;有些患者虽皮损较少,但思想负担较重,则应选择积极的疗法;另外,选择治疗措施时还应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
二、银屑病的局部治疗
皮损面积不超过体表面积的25%时,局部治疗可作为银屑病的主要疗法,但皮损面积较大时,应配合系统或/和紫外线治疗。局部治疗的药物种类较多,可以单独使用,也可多种外用药物联合使用。常用的药物分别介绍如下:
(一)角质剥脱剂和皮肤润滑剂可清除皮损的鳞屑,缓解瘙痒、保护皮肤免于裂开疼痛,常用的角质剥脱剂如2.5~10%水杨酸软膏,低浓度用于银屑病进行期,高浓度用于静止期;皮肤润滑剂常用的有羊毛脂凡士林软膏、5%硼酸软膏、10%尿素霜等,主要用于进行期或红皮病皮损。
(二)焦油类制剂是一类较为古老的、至今临床仍广泛应用的药物,经验表明这类药物疗效肯定,并且一旦起效,缓解期较长,但缺点是具有臭味、污染衣物、可引起毛囊炎、痤疮、光毒性反应及刺激性皮炎等。既往大多使用粗制煤焦油制剂,近年提纯煤焦油(如1%纯煤焦油洗剂)制剂也在我国得到普遍使用。焦油类制剂可单用,也可与其他药物或疗法联用,如与2%~5%的水杨酸配合、与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配用或与中波紫外线(UVB)联合使用,使其疗效得到加强。
(三)蒽林(anthralin)又译为地蒽酚或蒽三酚,具有抗角质形成细胞增生及抑制炎症细胞趋化的作用,1916年开始用于银屑病的治疗,临床证明具有较好的疗效,公认有效的疗法为Ingram疗法,其顺序为焦油浴10min照UVB0.4%蒽林外用涂以滑石粉封包24h后用油拭去蒽林,但由于其局部刺激作用和容易染色而不易被患者所接受。
为减少刺激与染色,国内外尝试了多种方法:①高浓度短时间接触疗法,即外用1%~3%的蒽林软膏于皮损,30分钟内将其洗去;②改变剂型,如制成蒽林蜡棒;③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如与5%煤焦油合用;④对蒽林结构进行改造或修饰,如10-乙酰蒽林副作用较少,疗效不变。
(四)VitD3制剂及其类似物
VitD3又称胆固化醇,体内是由皮肤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催化下形成,进一步在肝脏内羟化形成25(OH)D3,然后在肾皮质羟化形成1,25(OH)2D3,即骨化三醇,发挥钙磷代谢的生理调节作用。1985年,Morimoto在应用1,25(OH)2D3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时发现其明确的抗银屑病作用,但由于口服剂量大,影响钙磷代谢,使其治疗银屑病的应用受到阻碍,但基于此发现,导致人们开发出治疗银屑病的VitD3及其类似物的局部外用制剂,成为20世纪90年代银屑病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目前已经上市的药物有三种,即钙泊三醇软膏、他骨化醇软膏和骨化三醇软膏。
(1)钙泊三醇(calcipotriol)骨化三醇的类似物,与骨化三醇的区别是在其侧链上含有一个双链和一个环丙基,研究表明,钙泊三醇具有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分化及直接抑制真皮炎症细胞浸润的作用,因而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显示出明显疗效。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