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辅助检查:
1.腹部超声ct和mri腹部b超对胃泌素瘤的检出率为14%~25%,ct为20%~60%,mri为20%。这些检查的敏感性与肿瘤的大小有关大于3cm者检出率达70%1~3cm之间病灶检出率达30%~70%小于1cm则检出率近于0。对于小于1cm的胃泌素瘤无论在胰腺内还是在胰腺外的空肠及区域淋巴结上述方法均难以明确定位。
2.选择性动脉造影术选择性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术对胃泌素瘤的检出率为20%~70%有研究认为选择性动脉造影术比腹部b超和ct的检出率高,与ct联合应用对有肝转移者检出率高达90%
3.经皮经肝门静脉置管取血检测术(thpvs)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内置管于门静脉各属支取血测胃泌素值,可了解各属支引流区域胃泌素值有否升高的梯度,并据此推测胃泌素瘤所在位置但由于此方法仍不能区别原发性或继发性病灶也不能确定位于十二指肠、淋巴结等部位的肿瘤故较少常规用于术前诊断。
4.选择性动脉内促胰液素注射试验(sasi)sasi首先明确供应胃泌素瘤的动脉然后确定肿瘤位置,以利于胃泌素瘤准确定位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胃十二指肠动脉(供应胰头上半部和十二指肠上段)脾动脉(供应胰体尾部)和胰十二指肠上动脉(供应胰头下半部和十二指肠下段),分别向上述动脉注入促胰液素30u,于注射前和注射后2040、6090s和120s通过肝静脉导管取血测胃泌素值。如胃泌素值比基础高1倍以上,则可确定该动脉供血区内有肿瘤存在。sasi可发现4~5mm的肿瘤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安全性均优于thpvs。
5.生长抑素受体闪烁法(srs)胃泌素瘤表面具有特异性的生长抑素受体用放射性核素123碘(123i-tyr3)或111铟(111in-dtpa-dphe)标记的奥曲肽作静脉内注射,以γ-相机摄取闪烁扫描影像并分析对原发性和转移性胃泌素瘤的定位检出率明显高于传统的影像定位方法,对肝转移瘤检出率为92%,十二指肠和淋巴结胃泌素瘤检出率为58%对胰腺内胃泌素瘤的检出率则近于100%。
6.超声内镜检查法(eus)eus是对胰腺内分泌瘤定位高度敏感和特异的方法,可检出腹部b超和ct阴性的肿瘤,检出率约为82%,能检出直径为2mm的微小肿瘤病灶。
7.手术探查具有重要价值术前检查未能发现胃泌素瘤及转移灶者,则应及早剖腹探查,彻底检查胰胰周区域十二指肠、肠系膜、肝和脾结合施行术中超声、术中内镜十二指肠透照十二指肠切开以及术中选择性动脉内促胰液素注射试验和术中srs,有助于发现小的胃泌素瘤。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