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正文

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

2016-08-31 互联网 A +

  由肠病原的大肠埃希杆菌(EnteropathogenicEscherichiacoli,EP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EPEC是早在20世纪40年代认识的一组致腹泻性大肠埃希杆菌,50年代到60年代为流行性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临床上称之为“消化不良”。1983年全国腹泻经验交流座谈会决定,将EPEC引起之腹泻,一律称之为EPEC肠炎,而不称作“消化不良”。

  一、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

  用山莨菪碱足叁里穴位封闭可减少便次。胃蛋白酶、胰酶、鞣酸蛋白、中药肥儿散等,均可促进大便性状好转并增加消化功能。对于重症及营养不良患儿,可少量多次输血、人血白蛋白(白蛋白),以改善全身状况。

  二、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西医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1)饮食疗法基本同轮状病毒肠炎。人乳中的IgA可阻止需要铁的细菌如大肠埃希杆菌的生长,故人乳喂养是防治婴幼儿大肠埃希杆菌肠炎的有效措施。

  (2)抗菌治疗轻型病例可不用抗菌药物。通过调整肠道正常菌群而自愈。对重症婴儿及有败血症者,仍需抗菌治疗。据临床观察,以口服多黏菌素B及多黏菌素E效果较好,但药源较困难。临床上常首选诺氟沙星、司氟沙星(司帕沙星)或小檗碱,另加甲氧苄啶(TMP),亦可口服庆大霉素或肌注妥布霉素。疗程均为5天。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