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湿热蕴结型贫血
证候:身目俱黄,唇甲苍白,小便黄赤,脘腹胀满,肝脾肿大,食少纳呆,或见发热烦渴,大便干结或溏泻,舌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清利湿热,补养气血。
主方:茵陈五苓散加减。
加减:伴发热加生石膏、知母;黄疸重者加金钱草、炒山栀;肝脾明显肿大加莪术、丹参。
二、肝肾阴虚贫血
证候:面色苍白,两颧嫩红,低热盗汗,肌肤不泽,手足心热,口干,肝脾肿大,大便干结,尿黄或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益气养血。
主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加减:低热不退加青蒿、地骨皮;肝脾肿大加鳖甲、柴胡;便秘加玄参、花粉。
三、 脾肾阳虚型贫血
证候:面色[白光]白,唇甲色淡,畏寒肢冷,腹部冷痛,肝脾肿大,大便溏薄,小便清长,食少缲,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养血。
主方:十四味建中汤加减。
加减:便溏加炮姜、赤石脂;畏寒肢冷加炙附子、肉桂。
四、 气血两虚型贫血
证候:面色萎黄,口唇色淡,头晕心悸,气短乏力,自汗,肝脾肿大,或见目黄,尿黄,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补益心脾。
主方:八珍汤加减。
加减:兼有黄疸加茵陈、竹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