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正文

中医治疗溶血性贫血方法是什么

2016-03-23 寻医问药 A +

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完善,生活中,掀起了一股中医治疗疾病的热潮。生活中,大家都知道贫血是一种常见的且多发的疾病,它对人的身体有很大的危害,并且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那么,中医治疗溶血性贫血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般而言,溶血性贫血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通常的来说,还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患了该病之后,若不采取必要的措施,病情将会加重,甚至会危及到生命。

(1)湿热内蕴:感受湿热外邪,或素体亏虚,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湿热内生,湿热交蒸,伤及营血致血败,湿热蕴于肝胆,肝胆不疏泄,湿热败血随胆汁外溢发为黄疸。

(2)气虚血瘀:久病伤及气血,脾肾亏虚,气血生化乏源,致使气血两亏,气虚则运血无力,血行涩迟而瘀滞,终致气虚血瘀出现发黄疼痛等。

(3)脾肾两虚:在本病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先天肾不足,后天脾胃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终至精气血俱虚,出现贫血、乏力、头晕、心悸。

中医对于该病的治疗,以补虚、活血化淤、清利湿热并重。黄疸明显时以清利湿热为主,晚期后积聚形成时加用活血化淤药。积极消除诱因,预防溶血发作,对已发作者应尽快控制溶血及纠正贫血,诱导肝细胞微粒体中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的活性,从而加速间接胆红素的转化,一般服药一周左右后,血胆红素明显下降,黄疸明显减轻。

对于溶血性贫血而言,生活中,应该要提高警惕,加强对该病的预防和保健。同时治疗的时候,应该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症的治疗。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