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正文

输血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

2016-06-15 飞华健康网 A +

输血性血小板减少是指输入含血小板的血液制品后7-10天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常有明显的免疫反应症状,如畏寒、寒战、高热、荨麻疹,重者有头痛、胸痛、呼吸困难甚至休克,继而血小板明显急性减少,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如皮肤淤点、淤斑,鼻腔出血,口腔黏膜出现血疱,重者可以有血尿、消化道出血或阴道出血。

发病机制

人类血小板抗原(HPA)产生的同种免疫可导致输血性血小板减少。本病大多数是针对HPA-Ia抗原的同种抗体所致,当HPA-Ia阳性的血小板输给HPA-Ib的患者时,在输血后7-10天,患者体内产生抗HPA-Ia抗体,若孕妇的血小板HPA-Ia抗原阴性,其丈夫的血小板HPA-Ia抗原阳性,该抗原可以通过胎盘使孕妇致敏,当患者再次接受HPA-Ia抗原阳性的血小板时,体内抗HPA-Ia抗体可以与供体血小板HPA-Ia抗原结合,导致供体血小板破坏,血小板破坏时释放出免疫复合物,又可结合到血小板Fc受体上,造成对自身血小板的非特异性免疫损伤。

临床上也有HPA-Ia抗原阳性者发生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可能与其他血小板抗原有关。另有部分女性既往无妊娠史或输血史,也发生了输血性血小板减少,这部分患者病因未明。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