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直面非典的坦然与成熟
本报记者游春亮本报实习记者黄俊杰
社会平静,市民坦然面对非典 1月11日10点至1月12日10点,广东省报告了1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这是去年入冬以来广东省报告的第3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其中1例已确诊,2例为疑似。面对这一情况,连日来,广州市的群众普遍反应比较平静,没有任何恐慌的迹象。 1月14日早上,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广州市市民,他们均表示十分关心非典问题,会加强防范,但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一位在广州市天河公园里晨练的姓王的老人告诉记者:“我们相信政府的做法是有效的,每天也看报纸了解最新消息,第3例病例虽然出现了,但我觉得大规模爆发非典的可能性不大。”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学生、即将就要放假乘车回家的何新滨则告诉记者,他并不担心非典,认为去年非典带来这么大的影响也许是由于自己和其他人对非典了解太少。“人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总是容易恐惧,但现在我们每天都在了解非典。”何新滨对记者说。 1月10日,“预防控制非典流行”大型咨询宣传活动在广州市人民公园举行,广州市来自林业、农业部门以及广东省疾病防控中心、省卫生监督所、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省人民医院的二十名专家接受市民咨询。市民们都对防控非典表示了理性的态度。当天记者也看到,群众最关心的是自身如何预防非典的知识,并纷纷来到专家的咨询台前询问,不少市民驻足观看现场布置的多幅展览宣传资料,宣传册子更是受到市民们的欢迎。 连日来,记者看到,在广州的街头很少有人带口罩,关于非典的药品等也没有任何被抢购的迹象。虽然当地群众普遍密切关注有关非典的最新情况,但基本上非典没有给当地群众带来太多的影响。广州市市长张广宁表示,广州市已经启动一般疫情响应,有了去年抗击非典的经验,只要措施得当,广州非常有信心控制非典传播,阻止它卷土重来。 具有经验,政府处理方法更加成熟 2002年11月16日,第一例非典型肺炎出现在广东,随后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物价一度混乱,有商家为牟取非法暴利,利用群众恐慌情绪,垄断货源,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板蓝根和醋的价格曾一度暴涨;抱有各种非法目的少数人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借机闹事;还有人生产、销售治疗非典的假药、劣药……但是,现在的广东,尤其是广州市没有再出现上述的情况。不妨认为,经过上一次非典的爆发,广东政府得到了宝贵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在今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政府的工作更加成熟。也许,下面记者采访了解到的两个例子,可见当地政府工作处理方法更加成熟之一二。 之一:灭杀果子狸后,群众将得到补偿 对于一些合法经营的群众来说,非典带来的灭杀果子狸行动可能会造成他们重大的损失甚至生计的困难。广东省有关部门考虑到这一点,近日,灭杀果子狸后对养殖业的补偿政策正由广东省林业厅、财政厅、物价局进行确定。 据悉,当地林业部门对合法经营户的补偿方案在统一灭杀果子狸行动之前就已制订,目前正等候当地政府物价、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核定,而具体补偿数额还需进一步敲定。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的第一轮非典结束后,广东几十个果子狸养殖场的2551只合法养殖的果子狸已经就地封存,因此不会流出到市面上。广东市场上的果子狸多数是从广西、陕西、福建、山西等省区流入来的。目前该省的野生动物经营利用准许证已经全部暂停发证,而原来由各地市县发出的果子狸经营利用准许证更是全部收回。广州市政府正在制订的具体补偿的标准大致会参照广东最大的野味批发市场―――新源市场在统一灭杀果子狸行动前的市场价来确定。 据了解,当地政府关于“5日内上缴有补偿”的承诺和“5日后重罚”的声明是经营者积极上缴果子狸,配合政府工作的重要原因。广州市林业局的惩罚措施是:1月10日开始,在市场、酒楼等场所查获一只果子狸,最高罚款10万元;对情节严重者,将从严处理。于是,1月9日各地都加紧了行动。广州新源市场一黄姓老板将藏匿在广州冷冻厂的1253只高危动物交了出来,成为广州灭杀果子狸行动以来最大的自首案。按照该老板提供的线索,在广州市冷冻厂找到了已封存半年的果子狸283只,鼬獾970只,共计3293公斤。当地卫生部门立刻对这些果子狸进行了消毒处理,并全部送交卫生处理厂销毁。在为期五天的清查行动中,广州市林业局共出动执法人员近300人次,查获和接收经营者主动上缴的高危动物总计2265只,其中,果子狸793只,獾1355只,貉活体117只。其中,经营者主动交出果子狸达568只,占收缴果子狸数量的绝大部分。 由于有所补偿,群众对政府的工作普遍十分支持。政府的这些做法,既使得群众对灭杀果子狸的行动予以配合,又避免了政府和群众之间产生矛盾,应该说是一种成熟的处理方法。 之二:稳定物价,防非典产品质量群众放心 1月12日,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了广州防非典相关产品的抽查结果:广州生产的防非典产品合格率达到了86.9%。这是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近期对广州市企业生产的消毒用品、凉茶、餐具洗涤剂、沐浴液、洗手液等5类涉及防治非典的相关产品进行质量抽查的结果。1月14日,记者从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了解到,该局目前还正在加大对这些产品生产的监督管理力度。 不仅如此,和防非典有关的药品和物品的价格在广州也被严格监测。1月7日,广州市物价局下发了2004年第1号文,启动市场价格监测的“一日一报”制度和市场价格巡查制度,对与防非典有关的,包括清热解毒、抗病毒口服液、板蓝根颗粒等在内29种医药、副食商品进行重点监测、巡查,一旦出现价格异动,立刻出动,采取有力措施平息事态。广州市物价局要求广州市各区、县级市物价局按照价格监测表上明确的品种,建立相应的监测点,指定专人负责,认真做好相关药品和卫生防护用品的价格监测,每日监测其价格变动情况,并于每日上午11时前将监测价格报市物价局价格监测中心。同时,该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也加强了对预防非典相关药品和卫生防护用品价格的监管,对其中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商品价格,该市物价局通过广州价格信息网重新向社会公布;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相关商品价格,参照价格监测获得的数据测定市场平均价格,为必要时采取价格干预措施做好准备。 据悉,广州市物价局将把预防非典药品和卫生防护用品价格的监督检查作为春节大检查的重点,充分运用调查、提醒、告诫、劝阻和公布价格政策等方式,引导和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到目前为止,广州市面上的上述物品并无出现价格上的大波动。这和当地政府提早预防、加强监督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信广东省政府部门关于应对非典的比较成熟的举措并不仅仅限于上述几点。我们可以看到,广东的群众和政府面对非典变得更加成熟和冷静了。在上一次非典的大爆发中,我们暴露了很多问题,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关于物价,过去就有一些与抗非典有关的货物因缺乏而出现价格上浮,某些生活用品因人们心理上的一时恐慌而导致物价波动。当时,各地政府马上采取调控措施,平稳了物价,保证了防治非典工作的有效进行。此前在我国,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只有极少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但非典让我们看到,在特殊时期对特定商品价格的监管还是很有必要的,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做法。非典冲击了我国的方方面面,但与此同时,也推进了各地政府迈向更加成熟。我们也看到,政府采取适当的措施,让工作变得更加透明,及时向群众公开信息,以事实对抗谣言,采取有效的行动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处理,才是群众保持冷静的心态、坦然面对非典的保证。 (本报广州1月14日电)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