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伦、刘铁战、纪向武)肱骨干骨折是临床较常见的骨折之一,根据文献准确的统计,肱骨干骨折发生率约占所有骨折的3%。在临床上经常因血肿压迫或骨折断端卡压合并有桡神经损伤,随着运动伤和交通事故的不断增多,该骨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过去采用切复内固定手术,接骨板置于外侧,随着骨折的愈合,继发有桡神经损伤等后遗症。我院自2005~2008年采用前侧接骨板治疗肱骨干骨折40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无一例桡神经损伤。根据20例男女尸体解剖发现:肱骨干近端起于胸大肌止点的上缘,远端至肱骨髁上。肱骨干近端部分呈圆柱形,远端的1/3更近似于三棱柱形。三条边缘将肱骨干分成三个面:前缘,从肱骨大结节嵴到冠状突窝;内侧缘,从小结节到内上髁嵴;外侧缘。从大结节后到外上髁嵴。前外侧有三角肌粗隆和桡神经沟,桡神经和肱深动脉从此沟经过。前内侧面形成平坦的结节沟。前外侧面和前内侧面远端相邻的部位为肱肌的附着点。后面形成一个螺旋形的沟,容纳桡神经由此通过,此沟的外上方和下方分别为肱三头肌的外侧头和内侧头附着点。 1.资料与方法 2.一般资料本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16~65岁,平均39岁,其中术前合并有桡神经13例。致伤原因:交通伤13例,高处坠落伤17,运动伤5例,打伤3例,其他2例。单发骨折32例,多发骨折8例,有内科疾病患者11例。骨不连3例,占本组病例的75%。就诊时间为伤后1小时~8天,平均35小时。根据AO分型,A型16例,包括A1型8例、A2型6例、A3型2例;B型13例,包括B1型6例、B2型4例、B3型3例;C型11例,C1型8例、C2型2例、C3型1例。其中术前合并有桡神经13例。采用内固定接骨板为6-14孔,平均为8孔。 3.手术方法 麻醉与体位:常规用臂丛麻醉,仰卧体位,开放复位内固定:取骨折断端外侧直行切口,长约15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由肱肌和肱桡肌间隙显露探查桡神经,小心分离游离用橡皮条牵开保护桡神经。中上段骨折如无桡神经损伤症状可不现露桡神经,在从肱二头肌与肱肌间隙进入纵形劈开肱肌显露骨折断端,骨膜下剥离后,清理骨折端瘀血。复位骨折远近端,接骨板置于前侧逐个螺钉固定,检查见骨折位置固定稳定。如术前有桡神经损伤症状,术中可同时探查桡神经。 4.术后处理:术后行肘关节功能位三角巾悬吊,术后第一天开始每日行肘关节被动屈伸锻炼2次,即早晚各一次,无需石膏固定,术后6-8周行肘关节主动功能锻炼,每月拍片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6~15个月后取出内固定。术前合并有桡神经损伤的患者术后第一天开始用VitB1、B6、B12等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定期伤口换药,预防伤口感染,术后12-16天拆除伤口缝合线。 一、结果 本组40例患者经过电话或上门随访均获得随访资料及记录,随访时间:3个月至24个月,平均为10个月,有14例患者在本院已取出内固定,术后根据美国MichaelReese医疗中心评分标准进行肩肘关节评估,优(80-100分)30例,良(70-79分)8例,可(60-69分)2例,差(59分以下)0例,优良率95%,肩肘关节功能基本正常,无一例桡神经损伤。 三、讨论 3.1肱骨干骨折为长管状骨骨折,与桡神经关系密切,治疗难度大,手术过程中容易发生桡神经损伤,采用前侧接骨板治疗肱骨干骨折可避免接骨板与桡神经交叉引起桡神经的磨损。 3.2术前有桡神经损伤的患者,术中可探查桡神经,术后可根据桡神经损伤程度给予营养神经类药物对症治疗。 3.3肱骨干前侧骨干平坦,用内固定接骨板无需塑形,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接骨板贴伏紧密,固定牢靠,不易出现接骨板断裂,坚强的内固定,可以早期行邻近关节的功能锻炼,预防关节周围粘连,引响关节活动。 3.4应用接骨板内固定骨折基本可以达到解剖复位,利于骨折愈合。接骨板内固定不损伤髓内血运,因为髓内血运占皮质血运的3/4,骨折对位良好的基础下,不破坏髓内血运,骨折固定坚强,本组病例无骨折不愈合发生。
(网络编辑:fpz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