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2866?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0)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现配现用.使用5~15后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胸闷,全身不适4例,出现胸闷,心慌,憋气2例,咳嗽,打喷嚏,耳后痒,咽喉部闭塞感1例.立即停止输液,安慰患者,给予心理支持,以解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稳定情绪,并让患者平卧,保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针10,气急者给予吸氧,10后症状缓解.7例患者过敏症状缓解后观察2无自觉不适,生命体征稳定后离院.2整改措施自2005年8月开始,对皮试结果出现以上表现的采取以下措施:①再次详细询问过敏史,包括药物过敏史,食物过敏史,过敏性疾病史及过敏性家族史,以及24~48有无用过抗组胺类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②皮内注射试验液时避免剂量不准以及注射过深进入皮下.③注意与消毒液过敏区别,如消毒区皮肤发红,对照试验时不用乙醇消毒局部.④用生理盐水0.1皮内注射行对照试验,2观察结果.如与以上表现相同,说明以上表现并非由于头孢菌素过敏原引起的变态反应,给予使用相应头孢菌素,并先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同时加强观察,特别是使用初期的观察,随时询问患者有无异样感,注射完毕再留观30.如对照试验结果为阴性,则以上头孢菌素试验应考虑为阳性反应,不能使用该头孢菌素.其过敏原可来自药物本身聚合物形成的蛋白质或多肽类物质,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蛋白质杂质[.3小结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由于在抗感染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临床应用广泛,但其皮试问题与青霉素一样,关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甚至生命安全,因此应引起广大医护工作者的足够重视.2005年8月一26年6月,笔者对出现以上皮试表现的5例患者,按照整改后的方法处理,3例重新判断为阴性的患者使用后未出现变态反应的症状,有2例考虑为阳性反应未予使用,从而避免了变态反应的发生.[参考文献]【1]宋文广,许雅英.头孢菌素类过敏反应问题刍议[].中国药事,2001,15(3):208[2]孔戴艳,戴晓莉,张征.头孢菌素类的不良反应[].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8):511[3]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2001:91[4]纪文英,周萍,黄俊珊.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问题的思考[].护士进修杂志,2005,2(20):173[收稿日期]2006―08―06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的踝部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曹玉强,孙国昌,张青生,刘贺国,李文平(辽宁省盘锦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盘锦124000)[关键词]下胫腓关节分离;踝部骨折;手术[中图分类号]683.4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8―8849(2007)20―2866―02踝关节是人体承重最大的关节之一,踝关节骨折复位不良,会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疼痛及创伤性关节炎,而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的踝部骨折是踝关节损伤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这种损伤的不稳定性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非手术方法不能有效控制下胫腓关节分离和外踝移位】.现将我科2000年9月一25年5月治疗42例患者的疗效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19~57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扭伤19例,车祸伤14例,坠落伤9例;根据―_2分型,旋前外展型6例,旋前外旋型例,旋后外旋型15例.1.2治疗方法患者取平卧位,硬膜外麻醉,股部上气囊止血带.按外一后一内踝顺序,外踝骨折用1/3管形钢板固定;下胫腓关节分离用1枚拉力螺钉固定,修补下胫腓前,后韧带.内踝骨折用2枚螺钉或克氏针张力带固定,若有三角韧带破裂予修补;后踝骨折主要应用闭合复位,用1~2枚螺钉固定;手术一般在伤后24,踝关节出现严重肿胀前进行,如患者入院踝关节肿胀明显,则通过抬高患肢,消肿治疗,伤后10~14肿胀消退后进行.2疗效观察本组患者经随0.5~3.5,平均2.采用等[0制定的评定标准,优良:踝关节功能基本正常,背伸活动&;15.,无疼痛,线片示内外踝无侧方移位,前后移位&;2,踝穴正常,后踝向近端移位&;2.可:踝关节功能部分丧失,背伸活动&;1.,运动后疼痛,线片示内外踝侧方移位&;2,后踝向近端移位&;5,距骨与内踝间隙增宽&;2,下胫腓间隙增宽&;2.随访结果:优良38例,可4例,优良率9%,临床效果满意.3讨论踝部骨折是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其约占全身骨折的39.2%.等5指出,骨折初期移位和骨折碎裂的程度并非是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决定性因素,而关节面的解剖重建上精确度与关节炎的发生是密切相关的.而手术是移位性关节内骨折获得解剖复位的必要手段.踝部骨折治疗的关键是恢复踝穴的完整性和距骨的正常位置.3.1下胫腓韧带联合诊疗的重要性及方法踝关节的稳定有赖于下胫腓骨韧带联合维持踝穴的完整,胫腓侧副韧带及关节囊以维持距骨的踝穴中的位置.如果下胫腓韧带分离,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0)踝穴的宽度增加,使距骨在踝穴内活动度增加,造成踝关节活动不稳定.而下胫腓韧带联合分离的诊断,(1975)指出,在小腿内旋20.照踝关节正位片,若宽度大于3时,应诊断下胫腓韧带联合分离【6].部分患者有韧带联合损伤,线片未显示下胫腓间隙增宽,是因为损伤后自行复位或经急救处理所导致[.本组病例中有8例得以证实.3.2内固定的方法及术后管理重建下胫腓关节稳定性有许多内固定方法,其中螺丝钉固定简便易行,固定可靠.外踝骨折复位钢板固定后再固定下胫腓关节,可以避免外踝外翻,螺丝钉应平行踝关节面上0.7~1.0,向前约20.角钉人,可避免腓骨上下移位和旋转.因距骨前宽后窄,钉人时踝关节应背曲位,避免导致踝穴狭窄;螺丝钉不穿过胫骨内侧皮质,可减少踝关节负重后断钉机会.术后踝关节置于90.石膏后托固定位,以避免足下垂畸形;肢体抬高30.及脱水药物应用,控制水肿;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鼓励患者早期活动足趾;术后6周拆除石膏,先前足,后后足,扶双拐部分负重行走;术后8~10周取出螺丝钉恢复踝关节活动度.[参考文献].-;01一.306/321[],1985,99: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