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是严重危害少年儿童身体健康的急性传染病。过去在缺乏免疫的情况下,每年死于脊髓灰质炎的儿童多达60万例。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医学生物学所)从1958年建所起,在我国率先对此病进行系统的研究。
为了保证脊髓灰质炎疫苗能在我国尽快进行规模化生产,1959年3月,顾方舟、董德祥、闻仲权、蒋竞武4位青年科学家受国家委派,肩负着研制生产脊髓灰质炎疫苗的重任,远赴前苏联学习该疫苗的制备技术。与此同时,一支捕猴队也深入到西双版纳、普洱等地,穿梭于莽莽原始森林,9个月共捕猴468只,为疫苗实验、生产做好了前期准备。
1959年9月,在前苏联学习脊髓灰质炎疫苗制备技术的年轻科学家们回到了祖国。仅3个月后,便试制出了Ⅰ、Ⅱ、Ⅲ型3批疫苗。经猴体实验表明,疫苗研制成功。1960年3月,医学生物学所生产出第一批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经北京、天津、上海等11个城市的儿童服用,证明其免疫效果良好,安全性可靠。1960年11月到1961年8月,医学生物学所完成1500万人份的疫苗生产任务,标志着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在我国的研制成功和规模化生产的完成。
20世纪80年代,为简化免疫程序,提高儿童免疫覆盖面,医学生物学所进一步研制成功了二价、三价糖丸疫苗,其血清学效果达到了单价疫苗的免疫效果,为疫苗的大规模推广使用创造了实施条件。
多年来,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改进了细胞消化工艺,采用转瓶大规模细胞培养技术和该所选育的优良毒种后,疫苗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随着三价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的大规模使用,我国的脊髓灰质炎发病率由上世纪60年代的3.18/10万降低到1981年的0.97/10万,后又从1991年的0.107/10万下降到1995年的接近于零。2000年7月,经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和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证实,我国已成功阻断了本土野毒株的传播,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兑现了中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作出的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承诺。
共1页当前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