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小大】电排针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肌电图观察作者:CCVBR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更新时间:2006-11-2电排针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肌电图观察
针灸经络研究所周逸平侯正明
附属针灸医院顾光储浩然曹奕
安庆市中医院金祖培
内容提要:作者观察了电排针治疗41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股四头肌肌电图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在治疗前,其肌电图大多数没有运动单位或偶有少量运动单位A但电压低、时限宽;少数有纤颤电位、正锐波.3个疗程后,肌电图的纤颤电位减少或消失;重新出现运动单位;运动单位数量增加’电压增高,时限延长;出现多相电位等.肌电图好转者有32例,有效率为78%,_且肌电图变化与临床疗效和肌力变化是一致的.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电排针肌电图.
我们在临床上应用电排针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1000例,效果满意[1]为了进一步明确疗效,我们采用肌电图检查作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诊断和针刺疗效的客观指标,现总结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l.一般资料:41例均系临床诊断明确,有肌肉萎缩、肌力失衡,并未经系统治疗者。其中男性l9例,女性22例;l0岁以下13例,l0以上28例;病程最短2年A最长26年,病程在5年以上者占75%;双下肢瘫痪者8例,单下肢瘫痪者33例,所有病例均有股四头肌瘫痪.
2.电排针治疗方法:另有文发表[1]。
3.肌电图记录方法:各病例均在治疗前和经三个疗程治疗后分别对股四头肌等肌肉进行肌电图检查。仪器为日本光电MM-22A二导肌电图仪,电极为单芯同心针电极,在被查肌肉上间隔1.5~2cm插入两根电极同步记录,时间常数为0.003s,高频截止0.3Hz,校准电压lcm/l0uv,时标l0ms/lcm,走纸速度l00cm/s,常规摄片记录A室温25。C左右。分别记录插入电位,静息时和轻、重收缩时的自发电位及运动单位的变化。
1.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肌电图的变化:41例患者瘫痪股四头肌肌电图变化见表1.
表141例患者股四头肌肌电图表现
肌力01级n=35肌力2级n=6
无任何运动单位有运动单位,时限增宽
偶有少量运动单位,电压增高,同步电位阳性
电压低,时限宽束颤电位,巨大电位
有纤颤电位,正锐波重收缩时单纯相
上述股四头肌肌电图变化均符合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肌电特征.肌电图可作为本症的诊断依据之一。
2.治疗后肌电图的变化:经过三个疗程治疗后,41例患者股四头肌肌电图变化见表2。
表241例患者治疗后股四头肌肌电图的变化
主要肌电位变化例数%P值
纤颤电位减少或消失4
重新出现运动电位6
运动单位电压增高,
时限延长1078<0.01
运动单位数量增加7
出现多相电位5
瘫痪肌肉经治疗后肌电图出现运动单位或运动单位数量增加,说明治疗有进步;纤颤电位减少说明瘫痪有恢复的象征;出现多相电位,表明神经功能有部分恢复[2]。从表2股四头肌肌电图分析可见,电排针治疗41例患者中,32例肌电图有好转,表明瘫痪的股四头肌经治疗后神经肌肉功能有进步和恢复,有效率为78%。
3.肌电图、肌力、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
为了综合判断电排针治疗本症的疗效,我们还将临床疗效、肌力改变和肌电图变化三者进行对比,结果见表3。
表3临床疗效、肌力变化和肌电图变化的比较
临床有效肌力肌电图三项检查比较
有效无效提高无变化好转无变化一致不一致
例数3833563293011
%92.77.385.414.6782273.226.8
P值<0.01<0.01<0.01<0.01
由表3可见,用肌电图和用三者综合评价疗效是比较客观的。
肌电图是记录神经肌肉生物电活动,藉以判定神经肌肉所处功能状态的检测方法。正常肌肉是受神经支配的,而各种病理过程都可使神经支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表现为部分或完全去神经支配,从而出现各种异常肌电图。考虑到肌电检查是从肌肉神经电生理的改变来反映神经肌肉的功能,这种检查方便A可以多次重复,因而用之作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判定损伤程度和恢复程度、推断预后和评价治疗效果的客观指标。
通过对41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肌电图的检查,观察到严重肌力瘫痪为O级者,不论在轻、重收缩时,多数患者均完全无运动单位,少数患者偶有运动单位,其电压较低,时限较宽;部分严重瘫痪,病程较长者可出现纤颤电位、正锐波。部分轻度瘫痪肌力在2级、3级者,可出现少数运动单位,时限增宽、电压增高,有巨大电位,同步电位阳性,重收缩时为单纯相。这些肌电图的变化都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
电排针治疗后的肌电图变化表现为纤颤电位、正锐波减少或消失;重新出现运动单位;出现短时限、低电压组成的短棘波多相电位,即再生电位;运动单位数量增加、电压增高等。均说阴部分运动神经元即前角细胞功能有所恢复,从而使肌电图发生相应改变。说明电排针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能使前角细胞病理改变减轻和部分功能得到恢复。而且这些肌电图变化与临床疗效和肌力变化是一致的,可做为本症疗效判断的客观指标之一。
(1)GuGuang,etal.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1987;7(3):189~194
(2)顾方舟.脊髓灰质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09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上一篇文章:芒针治疗脑梗塞偏瘫21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