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糖尿病人建立健康的足部护理行为很重要。(本版照片均为资料图片)
指导专家 邵挥戈
长沙市中心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核心提示
据了解,目前我国糖尿病足患病人数已达糖尿病患者的49.5%。因此截肢者,占非外伤性下肢截肢患者的一半。且一旦一侧肢体施行截肢,有50%患者另一侧肢体5年内也不得不截肢。
明日立冬。冬季正是糖尿病足好发的季节,寒冷会使糖尿病患者足部出现血液循环障碍,造成感觉减退、麻木、迟钝等。因此,糖尿病足预防重于治疗,且早期预防确实有效。
冬季是糖尿病足高发季节
首先让我们了解什么是糖尿病足。专家介绍,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理状态,如溃疡、骨及关节病变乃至所引起的坏疽等,往往是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引起足部坏疽甚至截肢,即是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冬季是糖尿病足的高发季节,所以糖尿病患者应警惕糖尿病足的发生。
糖尿病足常表现为下肢及足部冰凉,有时小腿抽筋,严重者下肢疼痛甚至出现跛行。糖尿病足是一个慢性进展的过程,初期可以出现下肢及足部异常感觉,如麻木、灼热、疼痛或针刺样痛等。还有许多患者因为神经功能障碍而无疼痛感觉,发生脚部烫伤、烧伤、碰撞伤甚至溃疡,经久不愈导致溃烂,最终不得不做截肢手术。
特别嘱咐一方面,糖尿病人因高血糖造成全身周围神经、微循环和血管病变,造成微循环障碍和血管病变,使皮肤血管不能正常扩张,血供减少,使皮肤没有足够的血液把热量带走,使热量在局部聚集发生烫伤。另一方面,因为患有糖尿病,冬天用热水袋、电热毯、电烤炉等取暖时,足部神经麻痹,无法判断温度高低,即使有时温度很高,患足都感觉不到而易被烫伤。
每晚可用40℃热水泡洗脚
根据糖尿病足病情的严重程度,临床常对糖尿病足进行分级,患者可对照自己的症状进行了解。
0级:指的是有发生溃疡高度危险因素的足,包括:周围神经病变、植物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以往有足溃疡史、足畸形如鹰爪足等,并有胼胝、失明或视力严重减退、肾脏病变特别是慢性肾功能衰竭,老年人,尤其是独立生活、不能观察自己足或糖尿病知识缺乏者。
1级:足皮肤表面溃疡,临床上无感染,突出表现为神经性溃疡,这种溃疡好发生于足突出部位,即压力承受点,如足跟部、足或趾底部,溃疡被胼胝包围。2级:较深的、穿透性溃疡,常合并软组织感染。3级:深部溃疡,常影响到骨组织,并有深部脓肿或骨髓炎。4级:特征为缺血性溃疡,局部的或足特殊部位的坏疽,通常合并神经病变。5级:坏疽影响整个足,大动脉阻塞起了主要的病因学作用。
若出现糖尿病足应及时就诊,轻者可在门诊治疗,严重者需住院治疗。治疗包括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局部换药以及营养支持治疗,病变严重者需行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
特别嘱咐糖尿病患者一旦血糖控制不好,身体的抵抗力就会变差,容易受感染。患者在洗足、修剪脚趾甲时,要防止脚趾的皮肤破损引起细菌感染,以免加重病情。糖尿病人每晚可用40℃左右热水泡洗脚15分钟,有助于防寒保暖及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同时要防止跌伤,积极治疗足癣,避免用手撕脚、擦脚趾止痒,以防皮肤皮损导致化脓性细菌感染。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足部破溃等症状,应立即就诊,延误病情可能会导致截肢。
糖尿病足不宜远距离步行
糖尿病足危害之大,应如何做好预防保健呢?
因人制宜加强个人防护,要严防下肢及足部的损伤与感染,例如鞋袜要柔软合适,不宜过紧、过硬,也不宜远距离步行,以免足部磨损。每天晚上检查足部及趾间的水泡,有否擦伤及皮肤破损。用温热水泡洗双脚后,用柔软毛巾轻轻擦干,尽量保持下肢及足部的干燥与皮肤健康。
防冻伤。冬季气温低,注意保暖,保证足部血液循环;保持足部滋润,避免皮肤开裂。下肢血液循环不佳,若护理不周保暖不好,容易发生冻伤,且不易愈合。
平时注意抬高患肢,尤其是睡眠时更应注意下肢体位,确保下肢血液运行畅通无阻,利于下肢代谢产物的及时排除。不要采用交叉盘腿式,或者一下肢压在另一下肢上的坐姿,这样容易影响被压下肢的血液循环。
戒烟限酒,消除一切诱因与隐患。
特别嘱咐有糖尿病病史5年以上者,应主动定期到医院进行下肢及足部检查,对下肢并发症进行早期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尽量避免糖尿病病足发生及溃疡、坏死甚至截肢的不良后果。冬季严寒,有些糖尿病病人下肢及足部症状加重,甚至造成人为的损伤,应特别注意。只有细心呵护好下肢及足部,才能避免糖尿病足的发生。
记者 杨蔚然
编辑:黄琛
本内容未经授权严禁复制、转载、建立镜像
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