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怎么办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小儿夏、秋季节的多发病,临床症状以全身中毒、腹疼、里急后重以排脓血便或粘液便等为特征,其发病原因与不良的卫生习惯有密切关系。 痢疾杆菌存在于患儿或带菌者的肠道内,细菌随着粪便排至体外,这种粪便污染水源,食物等,常造成细菌性疾病的流行。小儿直接与患者接触,或食用被带菌苍蝇、蟑螂叮过的食物,或使用被污染的饮食用量,都可传染本病。儿童的手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苍蝇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急性痢疾是典型的细菌性痢疾,患狐症状一般为发病急。突然发高烧(体温可达到39度以上),阵发性腹痛,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初起为稀便或者水样便随后,在24-48小时数十次不等,同时还常常伴有里急后重感,患儿每次排量很少,直肠有下坠感;患儿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两岁以下的婴幼儿患者,起病时常因高热而发生惊厥。腹泻呕吐者频繁者,常容易引起脱水,酸中毒。严重者,大便失禁,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皮肤皱缩发干,脱水情况明显,痢疾患儿若能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多数在5-7天内症状逐渐减轻、痊愈。但也彩个别的患儿,由于毒血症严重,病症日趋恶化,甚至发生酸中毒,往往因周围循环衰竭或脑水肿而死亡。体质较弱,营养不良和患佝偻病、贫血的小儿及未得到及时治疗的患儿,易迁延成慢性痢疾。因此,小儿患痢疾在最初的1-2天内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早治疗并一定要治疗彻底。 中毒型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最严重的一种类型。中毒型痢疾多发生在2-7岁的小儿,病热凶猛,病情变化迅速,病热非常严重,若不及时治疗,往往会出现生命危险。中毒型痢疾起病非常急骤,患儿突发高烧,体温很快达到40度以上,首先出现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或循环衰竭症状。这是因为痢疾杆菌产生的内毒素被肠道吸收后使血管发生痉挛,而影响到微循环系统,导致患儿出现感染性休克和颅内压增高症状。 循环衰竭休克,主要表现为患儿面色苍白,唇周青紫,四肢及指(趾)端发凉发绀,皮肤发花,脉搏细而快速,心率增快,心音低钝,尿量减少,血压下降等症状;此时的患儿腋下体温不升,而肛渐则可在39度以上,直至微循环衰竭缓解后腋下体温才升高。 颅内压弱高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患儿烦躁不安,谵语,精神萎靡或嗜睡,反复抽风以至于昏迷,呼吸快慢,深浅不匀,有暂停,叹息样或抽泣样呼吸,瞳孔大小不等或者开头不整等改变。 中毒型痢疾患儿在发病初期肠道症状并不明显,常在高热出现后数小时或十几小时才出现腹泻,大使有特殊的腥臭味,腹泻次数并不一定很多,且不一定是脓血便样,患儿常伴有恶心、呕吐、吐出物可呈咖啡色,病情发展极快,在数小时内即出现呼吸衰竭或者循环衰竭,并可在1-2天内或更短的时间内互亡。少数患儿是由一般型痢疾转为中毒型痢疾的,所以,对一般型痢疾患儿,在发病1-2天内应密切观察,注意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患中毒型痢疾的患儿,要送医院住院治疗,积极抢救,方可转危为安。 痢疾杆菌是从口传入的,因此要想预防细菌性痢疾就要把住“病从口入”的关。主要是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经常剪指甲,不吮手指,不吃指甲,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或不干净的东西,瓜果蔬菜要洗干净再吃,不让小儿玩土,不随地便溺,要积极消灭苍蝇,隔离患儿,患痢疾的大人不要护理小儿,不要给小儿喂食物,得了痢疾的小儿要和健康小儿分开,病人用过的东西也要消毒,能煮的就煮,不能煮的放在太阳下晒半天。患儿的玩具,室内用具,门把等可用来苏儿或新消净消毒。痢疾病人的大便要用开水,石灰水或漂白粉泡过再倒到厕所里,如果做不到,就用石灰和土把粪便盖上,不让苍蝇叮爬。厕所的粪坑要加盖子盖好,经常撒石灰能灭菌消毒。这产才能杜绝痢疾的传播,使儿童不发病或少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