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超声生成2007-08-0815:07:14来源:关键词:脾脏超声 
多普勒超声检查
被检者空腹右侧卧位或仰卧位,前倾冠状断面上显示脾静脉长轴,将取样容积置于距脾门约0.5~1cm处的管腔中央。取样容积用5~10mm,尽量使入射声束与脾静脉长轴平行,并校正其角度,获得清晰血流频谱后,令被检者屏住呼吸数秒钟,冻结图象测量3~5个心动周期频谱,取其均值。计算平均血流速度(Vmean)、心率(HR),并测量该处脾静脉内径(R),计算脾静脉每分钟平均血流量(V),V=n/4R2VmeanxHR。
检查注意事项
1.扫查脾脏必须全面,由于脾脏上部常被左肺外下缘遮盖,形成盲区。必须采用多种体位,使用凸阵或扇扫探头,以便观察到脾脏的各个部分,减少漏诊。
2.必须熟悉脾脏的正常生理变异,如脾下极边缘和内部回声的变异,切勿误认为占位性病变。
3.由于脾脏是内凹的曲面体,因此不同的手法,断面和探头都可以测值,应加以注意。
4.超声检测脾脏时,应尽量利用脾静脉作为超声解剖标志,以便标准化。
5.密切结合临床,进行动态观测,定期随访。尤其是对有腹部外伤史者,应仔细扫查,即使急诊超声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亦不易过早结论,应继续观察,以免漏诊,延误病情。
声像图观察内容
1.首先观察脾脏数目,位置和形态,以排除先天异常引起的疾病。
2.观察脾脏大小,边缘及内部回声。了解脾脏是否肿大,是弥漫性肿大还是限局性肿大。如脾脏偏小,应注意有无萎缩。
3.观察脾脏内有无占位性病变,如有,应进一步检查病变的位置、大小、范围、形态、数目、内部回声结构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并进一步结合临床分析病变的性质,并提出可能的诊断。
4.应仔细观察脾脏血管及其周围分支的变化,尤其是在脾静脉扩张时,应跟踪观察门静脉及其周围血管的变化,判断是门脉高压引起的脾静脉扩张还是脾静脉阻塞引起的脾静脉扩张。若是脾静脉阻塞引起的脾静脉扩张,则应进一步了解阻塞的部位及原因。
5.观察周围脏器有无病变,及与脾脏的关系。
脾脏超声检查适应症
1.脾脏先天性异常:数目和形态异常(无脾综合征,多脾综合征,副脾,脾脏分叶畸形)及位置异常(游走脾,脾下垂,内脏转位等)
2.脾肿大或脾萎缩。
3.脾脏感染:脾结核、脾脓肿、血吸虫病、脾包虫病。
5.脾囊肿:真性囊肿、假性囊肿
6.脾血管病变:脾动脉瘤、脾梗塞、脾静脉阻塞综合征
8.自体移植脾观察
9.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细针活组织检查。
正常声像图表现
正常脾脏轮廓清晰,表面光整、平滑。脾脏被膜呈高回声线。脾实质呈均匀的中等回声,即在中等增益条件时,脾实质的回声水平略低于肝脏,比左肾实质略高。在不同的体位检查时或增益条件改变时,脾实质的回声水平可有一些变化。如仰卧位检查时,正常脾脏可呈中等回声或稍低回声,在俯卧位时,由于声束被较多衰减,脾实质的回声可更低。在右侧卧位时脾脏可呈低~高回声。脾实质的回声水平易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仍未被确定。彩色和能量多普勒可以显示脾血管及其分支走行。
正常成人脾脏超声测值
1.脾脏长度(脾脏传统长径5.29±1.39cm,最大长径9.23±0.90cm)
2.脾脏厚径3.0±0.52cm
3.脾脏宽径5.44±1.55cm
4.脾脏面积指数12.2±3.8cm2(m2±1SD)
5.脾脏体积代表值155.28±65.40cm3
正常成人脾脏血管测值
正常成人脾静脉管径0.91±0.208cm,脾内分支内径0.1±0.09cm,腹主动脉前方的脾静脉管径为1.021cm。
48.4.3.3.正常成人脾脏直方图测定
AC值(平均亮度)为13.1±2.5,峰值11.9±3db,谱宽(0%频率)分布宽度为26.1±3.8db,25%频率db分布宽度15.9±3.0db,50%频率db分布宽度为11.2±1.5db,75%频率db分布宽度为5.1±2.4db,脾直方图型为左偏型,包络线形态为常态曲线。
脾脏疾病超声诊断
1脾脏先天性异常
1.1无脾综合证
1.1.1病理和临床表现
无脾综合症常伴心脏畸形和内脏转位,先天性脾脏缺如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清楚。
1.1.2声像图表现
在脾区及其它部位仔细扫查,不显示脾脏声像图、肝脏位置居中。
1.1.3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超声检查发现脾脏缺如,即可诊断。但应与脾萎缩、游走脾和内脏转位鉴别。脾萎缩多见于老年人,脾区可发现厚径〈2cm的脾脏。游走脾虽然脾在常规位置查不到脾脏,但在腹腔内仍能找到脾脏的声像图。内脏转位则有脾区显示肝脏声像图,而在肝区可找到脾脏的声像图。
共2/5页[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