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肱骨外科颈下1cm至内外髁上2cm处的一段长管状坚质骨称为肱骨干。其上部较粗,自中1/3以下逐渐变细,至下1/3渐成扁平状,并稍向前倾。肱骨干骨折很常见。肱骨干中下1/3交界处后外侧有一桡神经沟,有桡神经通过,紧贴骨干,故中下1/3交界处骨折,易并发神经损伤。【病因病机】肱骨干中上部骨折多因直接暴力引起,多为横断或粉碎骨折。肱骨干周围有许多肌肉附着,由于肌肉的牵拉,故在不同平面的骨折就会造成不同方向的移位。上1/3骨折(三角肌止点以上)时,近端因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的牵拉而向前、向内;远端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外。中1/3骨折(三角肌止点以下)时,近端因三角肌和喙肱肌牵拉而向外、向前;远端因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6-21①②)。肱骨干下1/3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如投弹、掰手腕)所致,常呈斜形、螺旋形骨折。移位可因暴力方向、前臂和肘关节的位置而异,多为成角、内旋移位。【诊查要点】伤后局部有明显疼痛、压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绝大多数为有移位骨折,上臂有短缩或成角畸形,并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检查时应注意腕和手指的功能,以便确定桡神经是否有损伤。X线正侧位照片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根据受伤史、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治疗肱骨干骨折时,如过度牵引、反复多次整复或体质虚、肌力弱的横断骨折和粉碎骨折患者,再因上肢重量悬垂作用,在固定期间可逐渐发生分离移位。如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则可致骨折迟缓愈合甚至不愈合。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防止骨折断端分离移位。1.整复方法患者坐位或平卧位。一助手用布带通过腋窝向上,另一助手握持前臂在中立位向下,沿上臂纵轴对抗牵引,一般牵引力不宜过大,否则易引起断端分离移位。待重叠移位完全矫正后,根据骨折不同部位的移位情况进行整复。(1)上1/3骨折:在维持牵引下,术者两拇指抵住骨折远端外侧,其余四指环抱近端内侧,将近端托起向外,使断端微向外成角,继而拇指由外推远端向内,即可复位(图622①)。(2)中1/3骨折:在维持牵引下,术者以两拇指抵住骨折近端外侧挤按向内,其余四指环抱远端内侧向外端提(图6-22②),纠正移位后,术者捏住骨折部,助手徐徐放松牵引,使断端互相接触,微微摇摆骨折远端或从前后内外以两手掌相对挤压骨折处,可感到断端摩擦音逐渐减小,直至消失,骨折处平直,表示基本复位。(3)下1/3骨折:多为螺旋或斜形骨折,仅需轻微力量牵引,矫正成角畸形,将两斜面挤按复正。2.夹板固定前后内外四块夹板,其长度视骨折部位而定,上1/3骨折要超肩关节,下1/3骨折要超肘关节,中1/3骨折则不超过上、下关节,并应注意前夹板下端不能压迫肘窝。如果移位已完全纠正,可在骨折部的前后方各放一长方形大固定垫,将上、下骨折端紧密包围。若仍有轻度侧方移位时,利用固定垫两点加压;若仍有轻度成角,利用固定垫三点加压,使其逐渐复位。若碎骨片不能满意复位时,也可用固定垫将其逐渐压回,但应注意固定垫厚度宜适中,防止皮肤压迫性坏死。在桡神经沟部位不要放固定垫,以防桡神经受压而麻痹。固定时间成人6~8周,儿童3~5周。中1/3处骨折是迟缓愈合和不愈合的好发部位,固定时间应适当延长,经X线复查见有足够骨痂生长才能解除固定。固定后肘关节屈曲90°,以木托板将前臂置于中立位,患肢悬吊在胸前(图6-23①②)。应定期作X线透视或拍摄照片,以及时发现在固定期间骨折端是否有分离移位。若发现断端分离,应加用弹性绷带上下缠绕肩、肘部,使断端受到纵向挤压而逐渐接近。3.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应用闭合方法治疗肱骨干骨折一般都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骨折愈合率高。如果没有特殊的手术指征,原则上对肱骨干骨折应避免手术治疗。有下述情况时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1)开放性骨折是必须通过手术方法进行紧急处理的重要指征,特别是患有多发损伤的病人,在权衡轻、重、缓、急情况后,应尽早进行开放伤口的外科手术治疗。(2)多段骨折手法不能达到满意复位者。(3)继发于恶性肿瘤的病理骨折,可通过内固定以减轻骨折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护理上的不便。(4)肱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肘关节和肩关节骨折需早期活动者。上一页12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