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固定性药疹

药疹

2009-12-05 jkzx.jxdyf.com A +

疾病诊疗病因病理化验检查诊断鉴别疾病治疗用药指南并发症  多数药疹的发病机制不清,大体可分为过敏与非过敏反应性机制。  (一)非过敏反应性机制包括有药物的过量、副作用、直接毒性反应、特定性反应(idiosyeracy)、Jarish-Hexheimer反应、菌群失调(ecologicimbalance)、向生体性效应(bio-trophiceffect)、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等。  (二)过敏反应性机制大多数药疹由此机制引起,机理较复杂。大分子药物如血清、疫苗、脏器提取物、蛋白制品如酶类等,本身即为全抗原,有致敏作用;但大多数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是小分子物质,分子量小于1000,为半抗原,当进入机体内与蛋白质、多肽等大分子载体发生不可逆性共价键,形成结合性抗原之后就具有致敏作用。  当机体被药物性抗原致敏后,再接触同类抗原时,机体可通过抗体介导的第Ⅰ、Ⅱ、Ⅲ型等变态反应,或致敏淋巴细胞Ⅳ型反应,或两类兼有的反应,导致皮肤或(及)粘膜出现急性炎症性反应而发生药疹。由于药物化学结构的差异性、代谢物的复杂性,从而药物抗原决定簇就多而复杂,此外,个体之间对药物的反应形式又存在着差别,因之,同一种药物可在不同患者中引起不同类型的皮肤损害。反之,同一类型的皮肤损害也可由不同的药物所引起。  过敏反应性机制引发的药疹常有下述特点:①皮疹的发生与药量间无直线关系,并只在少数人中间出现;②第一次接触药物后有4~20天潜伏期,一般为7~10天,以后再接触该药时好不再有潜伏期,而在几分钟至24h内发病;③临床表现与药物的药理特性无关,有时可伴有哮喘、关节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ㄋ崃O赴龆啵踔凉粜孕菘说裙舴从ξ氐愕谋硐;④与结构相似药物间可出现交叉反应。  常规检查:  1.血常规。  2.尿常规。  3.生化全项。  由于药疹临床类型多,急诊工程师要时刻警惕药疹的可能性,但必须能排除其所模拟之疾病后才能做出正确诊断。又由于急诊中见到的药疹多为过敏反应性机制,下述规律有助于诊断:①有明确服药史;②初次接触有一定潜伏期;③皮疹发生突然,多数为对称性分布,进展快,1~2日即可遍及全身,皮疹色鲜红,伴瘙痒。皮疹与发热间无传染性规律;④对服用多种药物的复杂病例,主要根据服药与发疹两者在时间上的关联,并参考疹型与诱发药物间的规律进行分析,常能找出致敏药物。对初次使用之药物,一般将分析重点限在两周之内;对再次使用者,可限在3天之内。  (一)病因治疗尽可能明确病因,立即停用致敏或可疑致敏性药物,并终身禁用。鼓励病人多饮水或输液以加速药物自体内的排出。  (二)对症及支持疗法对重型药疹的治疗原则为及时抢救,尽早收入院治疗。留院观察时,须加强护理,加强支持疗法,严防或治疗继发感染,避免再次发生交叉过敏性反应。  (三)对轻型药疹的治疗一般于停药后2~7天皮损即可消退。  可用些外用止痒药,如洗剂和药膏等。  会出现继发感染。疾病康复预防措施保健护理食疗原则专家提示  1.用药前应询问病人有何种过敏史,避免使用已知过敏或结构相似的药物。  2.用药应有的放矢,尽量选用致敏性较低的药物。治疗中应注意药疹的早期症状,如突然出现瘙痒、红斑、发热等反应,应立即停止可疑药物,密切观察并争取确定致敏药物。  3.应用青霉素、血清、普鲁卡因等药物时应按规定方法作皮肤试验,阳性者不可用该药治疗。作皮试前,应备有急救药物,以应急需。目前国家规定皮试液浓度为青霉素500u/ml,链霉素5mg/m1,普鲁卡因0.25%,破伤风抗毒素1:10,用量均为0.1m1。  4.已确诊为药疹者,应将致敏药物记入病历并嘱病人牢记,每次看病时应告诉医生勿用该药。  1.按皮肤科一般常规护理。  2.给高旦白、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3.加强五官及粘膜的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4.对致敏药物应有显著标志,杜绝再次发生过敏。  5.保持被服及病衣清洁、干燥、平整。  6.严格无菌操作,对大疱皮损可在低位刺破引流或用空针吸出疱液,注意保护创面,有感染的表皮应予清除。  7.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以防交叉过敏反应。对青霉素、磺胺类、奴夫卡因、解热镇痛、镇静药、抗生素等药物,在使用前应严格遵照操作规程进行划痕或皮内试验。  8.鼓励多饮水,促进药物排出。  给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目前对药疹尚无好的疗法,但要注意预防。即:有过敏史者主动告诉医生,一次用药剂量不宜过大,种类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同时可用一些扑尔敏、息斯敏,安其敏等药物。多饮水,加速排泄。严重者,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治疗,愈早愈好。也可用些外用止痒药,如洗剂和药膏等。药疹相关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