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自如开合有序推荐到首页 □张华国 《养生月刊》2007年第05期1/3页123
太极拳运动是“用意不用力”,使身体动静平衡统一的运动过程。要辩证的解读它,才能正确理解掌握太极拳锻炼的基本原则。
先辈拳家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开),静之则合。”这段话有多种含义。其中“动之则开,静之则合”说的是太极,也是人体,“人身为一小太极”。为什么说这样两句话呢?两句话是理论,开合则是两个动作。太极拳的全部姿势动作,就是开合两个动作组成的。两句话的内涵外延,精僻地概括了太极拳的全部内容。外延是太极拳的动法,即“用意不用力”(用意即用感觉和想象),缓慢均匀,节节贯串“意动形随”的动法。这动法很重要,在太极拳过程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和意义。内涵则是:①动与静;②动静虚实变化;③动静平衡统一;④开与合;⑤开合体现动静,组成姿势动作,成为太极拳过程;⑥在太极拳过程中,可以看出规律来。这就是两句话概括的内容要点,要学懂两句话,就必须理解掌握这些内容要点,这是太极拳的繁难方面。
一、“动之则开,静之则合”的内容要点
1.动与静:太极拳的动静,即身体的动静,在人的生活中,身体的动静是不在一起的,如打坐、站桩、休息、
睡觉等都是身体的静态,劳动工作、体育运动等都是身体的动态。动态、静态是分别存在的。通常说:事物改变位置,开头是动。与动对立,安定不动是静。动静对立着,就打不成太极拳了。因此对动静,要进一步认识,主要弄明白什么是静。综合身体各种静态特点,打拳时,身体的静应是:①心律平稳、不波动、不变化(是静的主要标志),②呼吸自然,③全身放松,④想着点打拳,不想其他事,⑤不说话,⑥不作声响,⑦双目平视前方。这些都是静的要素。
2.动静的虚实变化:人体的动静变化有多种形态,打拳时的动静,“动是实”、“静是虚”。这是“用意不用力”动法决定的,这样的动法使得动静不可能成为其他形态。其他如“刚柔”、“无我”、“无意识界”等动静变化,都不在打拳范围之内。
什么是虚实,虚实是周身的变化,以身体的吸呼开合为例,身体在静态时,吸则身体一开,即是实。呼则身体一合,即是虚。打拳时,以手为例:当动倒掌指时,用感觉使掌指舒展平直,即是实,实而不僵,即是“实中有虚”。合时,则由指掌动起,用感觉使指掌放松微屈,即是虚,虚而不懈,即是“虚中有实”。实虚开合是太极拳动静的重要变化。先辈拳家说:“虚实开合是为拳经”,故应学懂做到。
3.动静平衡统一:用意不用力,肢体由静而动,作出姿势动作时,静的要素不受影响,保持不变,与动同时存在身体之中,这是“动中有静”的统一。“用意不用力”,肢体由动而静(静也是动),作出姿势动作时,静与动也同时存在身体之中,这是“静中有动”的统一,这两种统一以称为“动静平衡统一”动静同是“用意不用力”的动法,动法相同,所以动静是平衡的统一。
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打一小时太极拳,结束时,每分钟心律次数,与打拳前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呼吸自然,不喘气,不出汗或有微汗,全身放松,神情怡然等。这就是太极拳是身体动静平衡的实证。
太极拳的动静变化。是“用意不用力”的动法,使动成实、静成虚,又使实虚平衡统一,只有虚实(即动静)才能相互衔接,循环往复,接连不断,成为太极拳过程。动静的其他形态,是不能相互衔接的,也形成不了太极拳的过程。
4.开与合:太极拳的动静开合,都是“腰脊为主宰”,即“用意不用力”由腰脊内部的动起,(“动中有静”即是“实中有虚”),意气鼓荡,缓慢均匀,节节贯串,“意动形随”,动到周身和四肢末梢,是开,即“动之则开”。不停不断,“用意不用力”,由周身和四肢末梢静起(静也是动,因为“静中有动”即“虚中有实”),意气松沉,缓慢均匀,节节贯串,“意动形随”,静回归到腰脊内部是合,即“静之则合”。开合相互衔接,循环往复,连绵不断,成为太极拳过程,直到一套拳的结束。
上肢开合,开则双臂弧形向外伸展,动到末梢,掌指用感觉舒展平直,成为开的动作或开的“定势”。合则由指掌动起,放松微屈,双臂弧形回收,成为合的动作或合的“定势”。
下肢开合,因双脚交替一脚驻地,一虚(虚中有实)一实(实中有虚),或虚实交替,皆是开合。进步、退步、侧步、扬起都是开,收脚、跟步、落下都是合。前脚指向正前方,掌握方向,后脚与前脚成小八字形。宽与肩同。步幅则抬起的腿脚,舒直的同时,脚的一点(进步、退步皆如此)着地,然后踏实,是合适的步幅。进退转换要走内弧形,即经驻地脚踝骨附近,(前半弧是合,后半弧是开)以保持步幅、步宽、方向角度的正确性。下肢开合,是太极拳势“中正安舒”的基础条件,要用心作好。
开合体现动静,又成姿势动作,是太极拳的主体,太极拳的精微巧妙,虚实变化,平衡统一,祛病强身,益寿延年作用,皆在开合过程中。先辈拳家说:“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矣”。又说:“一开一合足尽拳术之妙”。这是精辟地概括,要理解记住。1/3页123评论(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