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莱姆病

莱姆病的科普知识 | 医生职称考试

2009-12-02 www.iedu.net.cn A +

1.什麽是莱姆病?
莱姆病也叫莱姆疏螺旋体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其病原体莱姆病螺旋体可引起人体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严重者终生致残甚至死亡。
2.莱姆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潜伏期是指蜱叮咬至出现早期特异性皮肤损害或其它首发症状的时间。据报道,莱姆病的潜伏期美国为3~32天,独联体为1~53天,我国牡丹江林区则为1~180天。通常以游走性红斑(ECM)为首发症状者潜伏期较短,而以神经及关节损害为首发症状者,潜伏期较长。
(2)临床症状莱姆病的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包括发热,头痛,乏力,淋巴结肿大等非特异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特异的游走性红斑。晚期莱姆病可出现慢性萎缩性肢皮炎、关节炎、以及神经、肌骨骼等其他系统损害的表现。
3.莱姆病的传染源有哪些?
莱姆病病原体的宿主动物较多,包括鼠、兔、蜥蜴、麝、狼、鸟类等野生脊椎动物以及狗、马、牛等家畜。
4.莱姆病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进行传播?
(1)媒介生物传播
伯氏疏螺旋体主要是通过蜱的叮咬而传染动物和人的。
(2)非媒介生物传播
a.接触传播:动物间可通过尿相互感染,甚至可以传给密切接触的人,但是人与人之间是否可以
通过接触体液、尿等而传染尚未见报道。
b.经血传播:从有螺旋体血症的鼠的抗凝血中收集的莱姆病螺旋体至少可保持24小时活性;保存
在4°C的人全血中的莱姆病螺旋体可存活25天或更长,所以,输血或皮下注射都可能引起感染。
c.垂直传播:国内外学者研究证实莱姆病螺旋体在人和牛、马、鼠等动物中可通过胎盘垂直传
播。
5.莱姆病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人类对莱姆病螺旋体普遍易感。年龄分布2~88岁,以青壮年多发,男女性别差异不大。感染后一部分人群出现显性感染,另一部分人群为隐性感染。莱姆病的流行主要以散发为主。莱姆病高发人群主要见于与森林有关的人员,林业工人、山林地区居民及到山林地区采集山物、旅游的人们。
6.如何诊断莱姆病?
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三方面来作出正确的诊断。
实验室检测方法:病原分离培养、PCR、血清学检测(ELISA、IFA、WB)。
7.如何防治莱姆病?
1)预防:莱姆病的预防应采用综合措施,即环境防护、个体防护和预防注射相结合的措施。
(1)控制传染源:
家住林区的居民应注意经常性的防鼠、灭鼠,避免鼠类将皮带入家中或接触其尿而感染。家养宠物者应多注意动物的卫生,经常进行消毒杀虫。并且对狗等动物可进行疫苗接种。
(2)切断传播途径
蜱多停留在高约30~75cm的草端,有人、兽通过时,便攀附于其身上。因此,应加强卫生宣教,搞好环境卫生,清理驻地及生产地区环境及通路的杂草和枯枝落叶,造成不利于蜱类滋生的环境,或使用有效的驱蜱剂。在林区工作、生活的人和去林区出差、旅游的人应加强个体防护,防止蜱类侵袭。可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颈部等。裸露部位可搽防蚊油。也可全身喷洒驱蜱剂。
(3)预防接种:目前,我国尚未有可应用于人的疫苗。
2)治疗:早发现,早治疗,并且要足量用药,病人愈后才较好。
单纯游走性红斑或伴有感冒样症状可口服强力霉素或羟氨苄青霉素10~30天,但对全身性红斑,需用大剂量青霉素才有效。
有心脏病,特别是心肌炎需选用头孢三嗪或大剂量青霉素14~21天。
单纯面神经麻痹肌注青霉素80万,一日3次,10~14天。
脑膜炎、周围神经炎、脑炎、神经根炎选用头孢三嗪或大剂量青霉素14~21天。
脑脊髓炎的治疗需30天,关节炎可口服强力霉素100毫克,2次/日或青霉素2000万单位/日,30天。
8.温馨提示
在林区工作、生活的人和去林区出差、旅游的人如出现发热、皮肤红斑等症状,应考虑是否为莱姆病。
一旦诊断为莱姆病,在用青霉素治疗时,一定要注意大剂量、足疗程。
好帖请送:鲜花[2],请不要乱扔:鸡蛋[0]。相关话题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