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45例临床分析推荐到首页 □孙立峰 《医药月刊》2008年第03期1/3页123
[摘要]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病因诊断治疗相关措施。方法对45例产科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产科DIC中,经临床及时诊断及早输血、给予肝素等治疗措施后,所以患者均抢救成功,无一例死亡;其中子宫切除14例,子宫切除率31.1%。产科DIC的诱发因素依次是: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羊水栓塞、胎盘因素、死胎、重度肝炎等。结论尽早处理DIC的诱因,补充新鲜血及凝血因子,适时切除子宫,积极防治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是对抢救产科DIC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产科DICICU重症病房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714.4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8)3-0104-02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孕产妇危重症之一,它是在合并产科疾病的基础上并发微血栓形成,从而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继之并发多功能衰竭。其发病急,病情复杂,常导致严重的出血,母婴死亡率极高,是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本文对我院2001年5月~2007年5月收治的45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产科DIC的诊断及治疗的有效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5例产科DIC患者,年龄21~37岁,平均27.5岁;初产妇18例,经产妇27例;其中单胎39例,双胎6例;孕周22w~44w,其中<28w4例,28w~37w10例,>37w31例。其中产后出血17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9例,羊水栓塞8例,胎盘因素6例,死胎3例,重症肝炎2例。
1.2临床表现
除原发疾病所特有的症状外,全部病例均表现为产后阴道出血、休克、血液不凝;同一患者可有不同表现,其中43例出现不同程度休克,15例并发心、肾功能不全及脑水肿,肝衰5例,昏迷6例,MODS10例,
1.3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DIC诊断标准[2]:(1)存在容易引起的基础疾病;(2)有多发性出血倾向,末梢循环衰竭或微血管栓塞的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有三项以上异常:①血小板计数<100×109/L,②血浆纤维蛋白原<1.5g/L③血浆D-二聚体比正常增高4倍以上或3P试验阳性。本组全部病例均有明显的出血情况,并且以阴道出血为主。
1.4治疗方法
45例均给予输血治疗,输血量为400-3200ml,使用肝素3例,使用纤维蛋白原2例。子宫动脉结扎和髂内动脉结扎8例;子宫捆绑术2例;子宫裂伤修补1例;次全子宫切除12例,全子宫切除1例。二次手术7例;髂内动脉栓塞治疗2例;CRRT治疗3例;与ICU联合治疗6例;
2结果
45例产科DIC中,经临床及时诊断及早输血、给予肝素等治疗措施后,所以患者均抢救成功,无一例死亡;其中子宫切除14例,子宫切除率31.1%。
3讨论
3.1诱发产科DIC的原因分析
产科的多种疾病可诱发DIC的产生,如胎盘早剥,羊水栓塞,产后失血性休克、死胎等。羊水具有类凝血酶、类血小板因子和类磷脂蛋白样活性,具有较强的促凝作用,在分娩时,羊水进入母体循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和因子,形成大量的凝血酶,促使血液凝固性增高,在微血管内特别是在肺部,形成大量的纤维蛋白微血栓,发生DIC。
胎盘早剥,剥离的胎盘,绒毛碎片富有大量的组织凝血活酶,进入母体循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发生DIC。死胎滞留,胚胎与胎盘变性分解,释放的物质诱发DIC。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由于全身血管痉挛,血管挛缩,内皮细胞损伤,凝血系统被激活,形成DIC。其中发病率较高是胎盘早剥和羊水栓塞。
3.2产科DIC的早期诊断
早期诊断,重视DIC的临床特点是提高治愈的前提,产科DIC常见诱因有羊水栓塞、胎盘早剥、产后大出血、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等。凡在分娩过程中有上述易发诱因,且出现大出血、血不凝,休克者,应及早做出初步临床诊断。进一步确诊再结合实验室检查,如凝血酶原时间比正常对照>3秒,纤维蛋白9/L,3P试验阳性即可确诊。
3.3产科DIC的治疗
3.3.1去除病因
及时去除病因是治疗的关键。去除病因,可阻断促凝物质的来源,从而阻止的发展。因此应尽快采取措施终止妊娠,如果产后出血不止,应及时果断行子宫切除术。本组7例在抗休克、输血输液情况下切除子宫,患者均全部获救。1/3页123评论(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