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8例,见图6;Ⅲ型,齿状突骨折位于枢椎椎体上部,本组3例。
2.4枢椎椎体骨折本组7例,见图7。
2.5枢椎椎弓根骨折本组2例,该骨折又名绞刑者(hanged-man)骨折,最早报道于受绞刑的犯人,现常见于交通意外,多数为枢椎双侧椎弓骨折,表现为枢椎双侧椎弓在椎弓根处断裂,多为稳定性骨折,若为椎弓根粉碎性骨折或合并有C2~3椎间盘损伤则为不稳定性骨折,本组1例,见图9、图10。
2.6外伤性寰枢关节脱位多为合并寰椎或(和)枢椎骨折脱位,本组17例,单纯性寰椎前脱位少见。
图1、图2、图3男,52岁,X线平片见寰椎左侧块骨纹理紊乱,但不能明确骨折类型,TrCT示寰枢关节半脱位,寰椎左侧前后弓骨折、分离,寰齿间距齿状突5.5mm,提示横韧带有断裂并部分辅助韧带部分撕裂,MPR示左侧块明显外移,与齿状突间有碎骨片
图7、图8患者TrCT示枢椎后方斜行骨折线,累及左侧横突孔,冠状位MPR示左侧枢椎椎体粉碎性骨折,矢状位MPR示后方多骨折片分离移位入椎管
3讨论
3.1寰枢椎的功能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寰枢椎部解剖结构复杂,具有与一般颈椎不同的解剖学特征。寰椎无椎体及切迹,亦无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后弓和两侧块组成,呈环状,两侧的上关节突与枕骨髁关节面形成寰枕关节。寰椎前、后弓较细,与侧块相连处更脆弱,此处易发生骨折。枢椎椎体下部与一般颈椎几乎相同,上部椎体向上伸出齿状突,齿状突前后各有一卵圆形关节面,分别与寰椎前面及寰椎横韧带相连。脊髓和齿状突各约占寰椎矢状径1/3,因此寰椎与齿状突有约1/3间隙尚可允许一些病理性移位,但若移位>10mm,易致脊髓损伤。椎弓根短而粗,相对薄弱,杠杆作用大,易发生骨折。寰枕关节、寰枢关节及周围韧带的共同作用是维持颈椎稳定和完成颈椎多种运动的功能性复合体。寰枢关节为复合关节,包括两侧的寰枢外侧关节和中央的寰齿前关节、寰齿后关节。韧带包括寰枢前膜、寰枢后膜、覆膜、寰枢横韧带和翼状韧带以及齿状突韧带。寰椎在颈椎中活动度最大,也最不稳定,寰椎以齿状突为中心在枢椎上做车轮样旋转。齿状突防止其过度伸展。齿状突血供特殊,其基底部骨折后不易愈合。寰枢椎的稳定性主要由齿状突和其后方的横韧带及翼状韧带来维持。齿状突骨折并发;Ⅱ型为寰椎侧块骨折,多发生于一侧,骨折线通过寰椎关节面前、后部,可波及椎动脉孔,造成椎动脉损伤及破裂出血;Ⅲ型为寰椎前后弓双骨折,即Jefferson骨折,为侧块前、后部均发生骨折,系单纯垂直暴力作用的结果,典型者寰椎前后弓四段骨折是其基本特点,骨折块常呈分离移位。齿状突骨折主要是由水平剪切力与轴向压缩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依据齿状突骨折的部位分为3型:Ⅰ型(尖端骨折):骨折位于齿状突尖部的斜行骨折线,此型极少见,约占4%;Ⅱ型(根部骨折):骨折位于齿状突与横韧带位于齿状突后面,将齿状突固定于寰椎前方的同时,并阻止寰枢椎部在垂直方向上的分离,对维持寰枢椎的稳定起重要作用。翼状韧带位于横韧带的前方,附着于齿状突的后外侧及枕骨侧块内侧,控制齿状突的过度旋转。寰枢关节之间轴位旋转受翼状韧带的调节和限制,而横韧带则限制寰枢关节屈曲时向前的滑动。正常颈椎约有50%的轴向旋转发生在寰枢关节,其活动范围(ROM)约47°~65°,10%的旋转发生在寰枕关节,上颈椎的主要活动以旋转功能为主,在矢状位屈曲活动约为15°,后伸为9°。寰齿间距(寰椎前弓结节后缘中点至齿状突前缘距离)在成人≤3mm,儿童≤4~5mm,超过此值应疑有寰枢椎不稳。
3.2损伤机制与分类寰椎的骨折及移位与暴力大小有关。寰椎椎弓四段骨折是其基本特点,由于致伤作用力呈离心分布,因此骨折块分离移位有以下几种可能[1]:(1)侧块间横韧带撕裂或完全断裂;(2)因横韧带牵拉致边缘撕脱骨折而横韧带无损伤;(3)寰椎骨折并齿状突骨折。其骨折分3型:Ⅰ型为寰椎后弓骨折,多系颈部过伸和纵轴暴力作用于枕骨髁与枢椎棘突间,形成相互挤压外力所致,可与枢椎骨折和齿枢椎体交接部呈横行或斜行骨折线,此型最多见,约占65%;Ⅲ型(椎体骨折),齿状突骨折位于枢椎椎体上部,约占31%。枢椎椎弓根骨折,是指枢椎双侧椎弓根骨折,伴或不伴有前滑脱,故名创伤性枢椎前滑脱,最早报道于受绞刑的犯人,又名绞刑者(hanged-man)骨折,现常见于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或突然跌倒者,上颈椎伸展是引起枢椎椎弓骨折的基本致伤力,来自下颌方向的暴力引起颈椎仰伸,于枢椎椎弓根部形成强大的剪应力,导致椎弓骨折,多数为枢椎双侧椎弓骨折,表现为枢椎双侧椎弓在椎弓根处断裂,大部分为稳定性骨折,若为椎弓根粉碎性骨折或合并有C2~3椎间盘损伤则为不稳定性骨折(图9)。
寰枢椎脱位,又称寰枢关节旋转脱位与固定,分为外伤性与自发性两类,外伤性者少见,多为头颈部受猛烈撞击致头部前屈造成寰枢关节损伤、齿状突骨折等引起,严重者多完全脱位,立即出现截瘫,甚至死亡。轻微外伤可只有韧带改变而无骨性损伤,出现不完全脱位,导致寰枢关节不稳定,多无脊髓损伤,临床常因忽视而误诊。可以单独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