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椎齿状突骨折是一种累及寰枢椎区稳定性的严重损伤,其不愈合率较高。如骨折经或未经治疗而未愈合,日后不稳定将持续存在,可能导致急性或迟发性颈髓压迫而危及生命。枢椎齿状突骨折在成人颈椎骨折脱位中占10%~15%。枢椎齿状突大约2岁时在其顶端又发生一个继发的骨化中心,至12岁后与枢椎齿状突的主要部分融合,而突本身在4岁时开始与枢椎椎体融合,大多数可在7岁左右完成融合。故在7岁以前.齿状突骨折是骨骺分离。
【病因病机】
头颈屈曲性损伤是引起齿状突骨折的主要原因。当外力突然作用使头部屈曲时,齿状突与寰椎前弓和横韧带构成的牢固结构受向前冲击,齿状突即可与椎体分离造成骨折。剪切和撕脱联合作用,造成不同类型骨折。导致齿状突骨折的原因依年龄的不同也有所变化。青年人主要是直接暴力和交通事故;老年人和儿童多由于轻微的跌伤。
因头颈部屈曲(多见)、后伸及旋转所致的齿状突骨折多伴有寰枢关节脱位,而庄于暴力突然终止所引起的单纯性齿状突骨折相对少见。因此,临床上应注意避免漏诊:
【分型】
1.Anderson-D’Alonzo(1974年)分型根据骨折线的解剖位置不同,将齿状突骨折分为3型。该分型方法对于骨折治疗及预后的判断具有指导意义,最为常用(图20.6):
I型:又称齿突尖骨折。临床较少见,约占4%,主要是翼状韧带传导牵拉外力所引起,通常对寰枢关节的稳定性并无影响。如果伴有齿突尖韧带及翼状韧带的损伤,则有寰枢关节潜在不稳定的可能。
Ⅱ型:又称齿状突基底部骨折。为齿状突与枢椎椎体连接处的骨折,寰枢关节的稳定性因此遭到破坏。最为常见,约占65%。Ⅱ型骨折韧带附着或绕过近侧骨折段上,寰椎与齿状突二者由韧带联结成一体,故颅骨牵引可导致齿状突折块
分离移位。文献报道骨折的不愈合率较高。如患者年龄超过40岁、骨折移位大于4mm、成角超图20-6齿状突骨折Aderson・D’Alonzo分类过骨折治疗延误7天以上及骨折过牵均将明显增加骨折的不愈合率。
Ⅲ型:为齿状突骨折线累及枢椎椎体。骨折端下方有一大的松质骨基底,骨折线常涉及一侧或两侧的枢椎上关节面,并破坏了寰枢关节的稳定性,约占31%。Ⅲ型骨折虽同样有韧带牵拉,但骨折的接触面积较大,屈曲外力作用时断面发生嵌压,愈合率较高,非手术治疗效果好。
骨骺分离、I型、Ⅲ型齿状突骨折属于稳定性骨折,Ⅱ型骨折是不稳定性骨折。
2.Schatzkm依据骨折线与翼状韧带的上下关系,将齿状突骨折分为低位和高位骨折。
3.Althoff将齿状突骨折分为A、B、C、D4型,A型骨折的骨折线通过齿状突的峡部,其余3型的骨折线位于更低的解剖位置。
4.Supeieur等根据骨折线的方向将齿状突骨折分为水平、斜向后下方、斜向前下方。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症状与体征
临床症状往往较轻微,或缺乏特异性。枕下部和颈后部疼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并常有枕大神经分布区域的放射痛。颈部僵硬呈强迫体位,典型的体征是患者用手扶持头部以缓解疼痛,此类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常见。有15%~33%的患者有神经症状和体征,其中以轻度四肢瘫和神经痛最为常见。症状的轻重视骨折移位压迫颈髓的程度和部位而定,严重者可发生呼吸骤停,多见于老年人,常当场死亡。
陈旧性齿状突骨折的临床表现较为隐匿,因外伤史有时不明显,已被患者遗忘,或就诊时未被医师重视,容易发生漏诊。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是诊断齿状突骨折的主要依据和手段。对怀疑齿状突骨折的患者,应常规摄颈椎正位、开口位和伸、屈侧位片。x线片上,齿状突骨折的主要表现是骨质中断、移位和成角,最可靠的指征是移位;有时开口位片上,齿状突侧方成角是惟一的征象。侧位片上可见齿状突骨折后向前、后移位和成角。偶尔齿状突解剖变异,出现向后倾斜,应注意不要误诊为骨折。颈咽间隙正常时一般不大于4mm,齿状突骨折后可见该间隙增宽,但有时也可正常,特别在伤后立即摄片时。
2.cT检查可清楚地显示骨折移位的情况,尤其在x线平片显示不清时。但可能遗漏轻微移位的齿突尖骨折,且不能确定动力性不稳,因而CT检查只能作为x线检查的补充,并不能代替x线检查。
3.MRI检查齿状突骨折时,MRI矢状位成像能清晰显示骨折部位和前后移位的情况,水平位成像能显示寰椎横韧带是否完整,同时可清楚地显示骨折移位造成的脊髓受压情况和脊髓损伤程度,以及邻近软组织损伤的情况。
如需了解更多骨科知识,请拨打上海西郊骨科医院全国公益免费电话:400-820-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