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病位在脾肾,但可出现累及五脏六腑,寒热虚实变化的复杂证候。将其分为本证和兼证进行治疗:
1. 本证
(1)气阴两虚,热毒壅盛型:
治则:益气养阴,清热利湿,和胃降逆。方药:生脉饮合小柴胡汤加减:西洋参(或用太子参、北沙参)、麦冬、柴胡、黄芩、清半夏、银花、连翘、丹皮、蒲公英、茯苓、车前草、焦大黄等。
(2)脾肾虚衰、湿浊内壅型:
治则:健脾益肾利湿,和胃降浊。方药:六君子汤合旋复代赫汤加减。白人参(或党参)、陈皮、半夏、茯苓、仙灵脾、川断、鸡血藤、旋复花、代赭石、焦大黄等。两型后期,均可发生呕吐剧,不能进食,尿闭,喘息不得卧,呕血,衄血,抽搐,循衣摸床,神昏谵语,最终气血逆乱,阴阳离绝而死亡。
2.兼证
(1)恶心呕吐:辨证属脾胃气虚,湿浊或湿热弥漫而致胃气上逆、呕吐痰涎者,可用小半夏汤(半夏、生姜)、茯龙肝、藿苏梗、焦大黄等;热毒壅盛,胃气不降,腑气不通伴有大便秘结,可用小承气汤(生大黄、厚朴和栀实),或用大黄苏打片等纠酸药物。
(2)衄血(鼻衄、齿衄、肌衄)、呕血、便血等血证:脾虚不能统血可选用归脾汤,便血尚可用黄土汤;热毒炽盛,迫血妄行可用犀角地黄汤(犀角用水牛角代替),亦可在原方基础上根据出血部位和性质选用仙鹤草、茜草、丹皮、生侧柏叶、蒲黄炭、藕节炭、地榆炭、三七粉和云南白药等。如妇人月经过多可用艾叶炭。
(3)高血压的治疗:辨证多见气虚血瘀、水湿内停,治疗宜益气活血、健脾利水;少数患者以阴虚而致肝阳上亢者可用建瓴汤加减。
(4)贫血的治疗:治疗宜补肾养血活血,方用当归补血汤或八珍汤加用首乌、菟丝子、枸杞子、鸡血藤、阿胶、紫河车、代赭石等。
(5)水饮证的治疗:证见心悸,胸憋闷,咳喘不得卧,治疗宜益气养血活血,通阳利水,方用春泽汤合生芪、当归、丹参、栀壳、郁金、葶苈子、沉香面。
(6)心烦不寐,四肢抽搐:多为血虚不能柔肝养筋,治疗宜养血柔肝。方用当归、白芍、甘草、女贞子、旱莲草、怀牛膝、煅龙牡。
(7)皮肤瘙痒:多属血虚生风,宜养血熄风止痒,药用生地、丹参、白癣皮等。
(8)热毒壅盛,蒙蔽清窍:或引动肝风,证见:躁动不安,循衣摸床,惊厥抽搐等,可用羚角钩藤汤,或选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亦可用大黄灌肠以通腑泻浊。
(9)便秘:实邪壅滞,腑实不通,可用大黄、厚朴、栀实;阳气不足,推动无力可用黄芪、肉苁蓉等;阴血不足、津亏肠燥可用增液承气汤治疗。亦可中药保留灌肠。
(10)骨节疼痛:可用补肾方药加用煅龙牡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