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正文

小肠疝的中医辨证治疗

2016-08-24 互联网 A +

  小肠疝气是以小腹、睾丸、阴囊等部位肿大、疼痛为特点的病症,中医学中又有“小肠气”之称。

  【临床表现】

  以少腹肿胀疼痛、痛引睾丸或睾丸、阴囊肿胀疼痛为主症。常因久立、劳累、咳嗽、忿怒等诱发或加重。

  1.寒疝少腹、睾丸及阴囊牵掣绞痛或肿胀冷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弦紧或沉伏。

  2.湿热疝睾丸或阴囊肿大、疼痛、灼热、拒按。伴恶寒发热、肢体困重、便秘、溲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3.狐疝少腹与阴囊部牵连坠胀疼痛,控引睾丸,阴囊时大时小,立时睾丸下坠、阴囊肿大,卧则睾丸人腹、阴囊肿胀自消,重症以手托方能回复。伴纳差、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寒疝温经通络、散寒止痛,针灸并用,泻法;湿热疝热化湿、消肿散结,只针不灸,泻法;狐疝补气升陷、活络止痛,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足厥阴经腧穴为主。

  太冲大敦关元归来三阴交

  方义:疝气为病与肝经、任脉密切相关。任脉过阴器,足厥阴经脉人毛中,绕阴器,抵少腹,足阳明经筋结于阴器,故取任脉关元、足厥阴经井穴大敦、原穴太冲、足阳明经归来以及脾、肝、肾三经交会穴三阴交疏肝理气、消肿散结、疏调任脉、行气止痛。

  加减:寒疝加灸神阙、气海温经散寒;湿热疝去关元,加中极、阴陵泉清热化湿;孤疝加下巨虚、三角灸升陷止痛;恶寒发热加合谷、外关清热散寒;食少纳差、疲乏无力加足三里、大包健胃益气。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大敦可点刺出血。

  2.其他疗法

  ⑴耳针:取外生殖器、神门、交感、小肠、肾、肝。每次选2~3穴,毫针中强度刺激。

  ⑵穴位注射:取太冲、归来等穴,用复方冬眠灵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入药液0.5ml。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