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青)从原先的一味“封堵”到如今的血管修复重建,这一治疗理念的改变与临床实践,让来势凶险的脑血管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克星”,治疗费用也下降80%以上。在昨天召开的第11届东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第8届国际脑血管病论坛暨世界颅内支架大会、第6届东亚神经医学介入大会上,由二军大长海医院自主研发的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血管重建装置引起与会国内外专家的极大关注,被誉为该治疗领域内的一次革命性转变。
本次大会主席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刘建民教授介绍说,脑血管瘤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约5%,而在有头痛、头晕症状的人群中发病率可达10%。研究证实,脑血管瘤首次破裂死亡率30%,再次破裂更是高达70%-80%。近二三十年随着微创介入栓塞治疗的应用,95%的脑血管瘤患者告别了开颅手术,但治疗费用比较高,而且无法避免动脉瘤瘤体对周围脑组织和结构的压迫,即类似肿瘤的“占位效应”。
据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军队高新技术重大项目等资助下,刘建民带领团队最终制成新型血管重建装置,并命名为“Tubridge”,从血流动力学的源头控制动脉瘤的发展,并成为目前治疗复杂巨大动脉瘤的最佳武器。这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血管重建装置已完成临床为期一年的临床试验,初步结果显示手术成功率为98.1%;6个月随访观察动脉瘤治愈率97%。目前已获准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