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正文

小儿溶血性贫血是怎么引起的?

2016-08-20 互联网 A +

  小儿溶血性贫血具有遗传性。根据溶血因素存在的部位不同,可将溶血性贫血分为红细胞内和红细胞外两大类。

  一、红细胞内因素

  1、红细胞膜的缺陷:红细胞膜结构的缺陷可造成膜的可渗透性和硬度异常,或造成膜的不稳定和容易破碎。在大多数病例中,缺陷在于一种或一种以上骨架蛋白,红细胞形态也异常。这些遗传性膜的疾病,包括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畸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棘细胞增生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2、血红蛋白结构或生成缺陷:血红蛋白结构异常,使血红蛋白成为不溶性或不稳定,导致红细胞僵硬,最后溶血。

  3、红细胞酶的缺陷:为维持血红蛋白和膜的巯基(硫氢基)处于还原状态或维持足够水平的ATP以进行阳离子交换的红细胞酶的缺乏,可导致溶血性贫血。

  二、红细胞外因素

  1、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包括新生儿溶血症、血型不合溶血性贫血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包括温抗体所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抗体所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与免疫现象有关的贫血。

  2、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包括继发于感染、微血管病及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