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因缘于素体虚弱,正气不足,外因缘于感受六淫,饮食劳倦。痰浊阻肺,心气虚衰及心肾阳虚,气阴两亏等均可导致本病。病位主要在心,并与肺、肾关系密切,病情严重时则见五脏俱损之危候。病性属本虚标实,在本为心肾阳虚,血脉无力,在标为痰饮、瘀血阻滞于内。
充血性心力衰竭属重症危候,涉及脏腑甚多,虚实兼夹,证候繁杂,但总以气短心悸,动则喘促汗出,口唇紫绀,浮肿尿少为主要表现。临证之时重在分清轻重缓急。伴见喘息不得卧,汗出淋漓,四肢厥逆,甚则昏迷者,属急、属重,须当机立断,急以救逆,不得贻误病情。
时邪外感,郁而化热,炼液为痰,瘀阻心肺所致。热盛于内,故见发热。肺气失宣,故见咳嗽痰多。痰湿内阻,血脉不畅,心失所养,故见心悸气短。痰阻气道,肺失清肃,故见气促,甚至喘逆不得卧。中医治法:清热化痰,泻肺行水。
大病久病,正气渐亏,心肺两伤所致。心气不足,血脉不畅,故见心悸,面色青灰。肺气虚衰,失于清肃,故见气短,喘促。中医治法:益肺养心,补气扶正。
久病体弱,气阴俱伤所致。气虚则见心悸气短。阴亏则见口咽干燥。气阴不足,无以上荣,故见头晕目眩。虚热内生,故见心烦不安,低热。中医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心肾不足,水气上逆,凌心射肺所致。肾阳亏虚,水湿不化,故见尿少浮肿。水气上凌心肺,故见心悸怔忡,喘咳气促。阳气不足,阴寒内生,故见畏寒肢冷。中医治法:温肾补心,温阳利水。
心悸怔忡,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呼吸气微或气短喘促,不能平卧,肢厥不温,昏厥谵妄,舌淡暗,苔薄白,脉微欲绝。中医治法:回阳固脱,益气复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