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黄疸是本病的主要并发症,早在1904年,Schmorl对1例因重症黄疸而死亡的新生儿进行尸解就发现其脑基底核被黄染,并首次命名为核黄疸。此种黄染物质经分析确定为未结合胆红素。它能导致神经细胞的中毒性病变,故又称胆红素脑病。
胆红素脑病最明显处是脑基底核,呈鲜亮黄色或深黄色;其他部位如海马沟、视丘、视丘下核、苍白球、壳核、顶核、尾状核、脑室核、小脑小叶和脊髓前角等均呈淡黄色;小脑、延脑、大脑半球的白质和灰质也可受影响,但更轻淡些。
基底核神经细胞在新生儿期在生理及生化代谢方面最活跃。耗氧量及能量均需要最大。故基底核最易受损。胆红素进入脑细胞后可能使脑细胞的线粒体氧化的偶联作用脱节,因此脑细胞的能量产生受到抑制,使脑细胞损害。
一、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与血-脑屏障的成熟度完整的血-脑屏障具有栅栏作用,可限制某些物质(如胆红素等)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所以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但当缺氧、感染、低血糖及酸中毒等的影响,其通透性有所改变,屏障作用就受到破坏,即所谓血-脑屏障开放。此时不仅游离胆红素可进入脑组织,而且与白蛋白联结的未结合胆红素也可进入。某些药物可影响血-脑屏障,尤当新生儿期血-脑屏障不够成熟,胎龄不足的早产儿更是如此。生后头几天新生儿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较大,胆红素易于透过,因此可认为新生儿血-脑屏障未成熟而易于发生核黄疸。
二、游离胆红素梯度
未结合胆红素(UCB)系脂溶性,它与富有脑磷脂的神经细胞有亲和力。当UCB与白蛋白联结成为复合物后,因分子量大,一般情况下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但不与白蛋白联结的UCB可通过,进入中枢神经细胞引起胆红素脑病。凡能使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的因素,如:1、UCB浓度过高;2、白蛋白含量过低;3、存在竞争夺取白蛋白上联结点的物质均可导致胆红素脑病。血与脑游离胆红素梯度愈高,则其进入脑的量愈多,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也愈高。
三、胆红素浓度
足月新生儿当无其他并发症时,其总胆红素浓度在307.8~342.0μmol/L(18~20mg/dl)以下时很少会发生胆红素脑病。当总胆红素>342.0μmol/L(20mg/dl)时就有可能导致部分新生儿发生胆红素脑病。未成熟儿的总胆红素浓度为256.5μmol/L(15mg/dl)或更低时就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
四、胆红素脑病与其他因素
某些高危因素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促成胆红素脑病。如早产儿脑底神经核需氧多,代谢率高,当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后就易受影响。早产儿血清白蛋白含量偏低,致使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点减少;又如窒息缺氧、感染性脑膜炎、酸中毒及低蛋白血症等可减少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量;药物、饥饿及低血糖等可夺取联结点而降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在处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应及时考虑这些因素对血-脑屏障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