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冷的天儿,泡在热乎乎的温泉池里,那绝对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不过,你知道吗,泡温泉特别有讲究,入池、浸泡、出池各有禁忌。带着小编打造的泡汤攻略前往吧,保准能让你泡出个不一样的冬天!
入池准备不可少
攻略一疲劳、兴奋者别急着入池
很多温泉都是在郊区,大多数人会选择自驾或组团前往。这样一路折腾,很容易导致身体劳累、精神兴奋及空腹的状态,有些人入池前还会享受一顿饕餮盛宴,专家建议,处于任何上述一种状态,都不要立即泡温泉。
因为温泉的温度一般都要高于体温,会促进血液运行、使人体大量出汗、心跳加快,心脏耗氧量增加。而长途旅行后人处于疲倦的状态,立即泡温泉,可能加重心肺的负担。与之相反,如果泡温泉前做了剧烈运动,心跳加快、血流加速,马上进池对身体也不好,最好稍事休息再入池。
跟剧烈运动有相似之处的还有饮酒,饮酒后人体会处于兴奋的状态,入池后最容易引发心脏或血管系统急症,应尽量避免。
另外,空腹和饱腹后泡温泉,可能会引起贫血和消化不良。空腹时入池容易出现眩晕、恶心、身困乏力,甚至虚脱的症状;刚吃饱后入浴,皮肤血管因温泉热水刺激而扩张,大量的血液流向体表,胃肠血液相对减少,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因此,饭后一小时左右入池为宜。
攻略二适应水温后再下水
泡温泉可不能像跳水一样,喊着“一――二――三”就“蹭”地一下入池了。
冬天池外(尤其是户外温泉)的气温比较低,池内的温度却很高,骤然升温会造成人体血压的降低和贫血,容易导致头晕。所以,入池前一定要给皮肤、血管适应的过程。
先用手或者脚探测一下泉水的温度是否合适,接着用手不停地将少量温泉水浇在身上,待身体适应水温后再渐渐地让全身浸入到泉水里。
池中浸泡有窍门
攻略三水温由低到高分步走
一般温泉会所都有不同温度的温泉池可供选择,34℃~36℃是微温浴,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能平缓情绪;37℃~38℃是温浴,能缓解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皮肤紧张;39℃~42℃是高温浴,能改善血液循环、增进新陈代谢。
建议先进入到低度温泉池中,然后逐渐过渡到高度温泉池中,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慢慢适应各种泉水的温度。
如果泡温泉中出现头晕、心悸、恶心,脉率至120次/分以上,应立即停止浸浴,并对症处理。
攻略四每池泡15分钟最适宜
浸泡时间很有讲究,不要因为大老远地跑去泡一趟温泉,就泡在里面一天不出来,这样的小便宜咱可不能占。因为泡温泉会消耗很多的体能、水分与电解质,时间久了虚脱都说不准。
泡的时间多长合适主要看水的温度。一般来讲,最初的浸泡时间最好在3―10分钟之间,等适应了较低温的温泉后,再在较高温的温泉中慢慢延长浸泡时间。专家说,根据体质不同,建议15分钟出池最好,最多不超过30分钟,浸泡次数以一天2―3次为最佳。
因为当人体处30摄氏度以下的环境时,身体还可以利用对流、辐射以及出汗3个方式进行散热;一旦达到36摄氏度以上,就只能靠出汗散热了。温泉中,汗水根本不能蒸发,时间泡得过长就可能导致中暑。
如果在40摄氏度以上的池子中,就要注意补充水分或是含有电解质的饮料,以免因电解质不平衡而发生热衰竭或热痉挛等。
攻略五浸泡姿势有讲究
泡温泉有人喜欢仰卧,有人喜欢坐着,有人喜欢侧卧,花样百出的姿势对一般人来说没有多大问题,可心脏病病人要注意了。仰卧的时候千万不要让水超过心脏的位置,水温也不可过高,浸泡时间不要太久,否则水会对心脏造成压力,增加心脏的负担。第一次下水不要超过10分钟,之后每次下水也不可超过30分钟,以免因为血管猛一下扩张而引发意外。
出池整理别大意
攻略六缓慢出池更保险
出池时动作不宜过猛。由于泡温泉时人体温度升高,出水后温度下降,一热一冷,短时间内引起血管扩张和收缩,这些都是脑中风及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
尤其是年纪较大的人,要缓慢坐起、逐渐站起,千万不要迅速站起,以防止血液供应不足,引发低血压。
攻略七清水冲洗禁桑拿
从温泉池出来后做些什么呢?桑拿可以吗?专家告诉我们,尽量不要这样做。因为桑拿和温泉的本质是一样的!如果在温泉池中“高温蒸煮”了好半天,出来后继续“历练”,身体恐怕会吃不消。
出了温泉池,建议用清水冲洗身体,尽量不要用洗发水以及沐浴液,因为温泉中的矿物质有可能与化学物品发生反应,在它们还没有发挥功效之前,就被“消灭”,很可惜。
攻略八休息片刻再出行
冲洗干净后要穿好浴衣,不要着凉,可以卧床休息一段时间,避免浴后立即穿衣活动。尤其是驾车的人,一定要休息一段时间后再驾车上路。由于温泉具有加快血液循环的功效,泡过温泉,人的身心得以全面放松,灵敏度和注意力有所下降,此时驾车危险系数很高。也要多喝点儿水或饮料,以补充流失的水分。总之,等身体恢复好的时候,再启程吧!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