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闭塞症多见于45岁以上中老年人,主要发生在下肢,由于主干动脉血管发生狭窄或闭塞造成肢体远端供血不足而产生缺血为主要临床症状。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慢性缺血症状包括那些呢?
间歇性跛行——由于动脉硬化闭塞症病情发展缓慢,病人可以较长时间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当病变进展到不足以供应下肢组织代谢所需时,病人就感到在行走一段旅程后,出现下肢疼痛症状,止步休息片刻后即可消失,然当继续行走上述路程后症状又复发生,即称做“间歇性跛行”,是肢体慢性动脉供血不足的典型表现。
静息痛——由于在静息状态时人体血液循环变缓慢,因此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静息状态下患肢缺血程度相对加重,于是产生疼痛,临床称此为“静息痛”。这种疼痛多在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平睡后10~15分钟出现,初在足趾,尔后逐渐扩展至足底和足踝部,为针刺痛或烧灼痛,令人难以忍受。患者抬高患肢,疼痛加重;放低或稍作活动,则疼痛减轻或消失。故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常是将患肢悬垂于床边或者下地渡步以减轻疼痛。但平睡以后,以上症状又会出现,严重影响了患者休息。肢体缺血较严重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静息性疼痛可呈持续性,不但在晚间平睡时而且在白天也感到疼痛,这是由于局部组织严重缺血、缺氧,发生缺血性神经炎所致。若是在长期的间歇性跛行之后出现静息痛,则提示动脉病变进展,肢体缺血程度加重,有发展成坏疽之可能,应引起高度重视。
发凉与怕冷——因动脉硬化闭塞症病程缓慢,在主干动脉狭窄的同时,有较丰富的侧支循环建立,肢体远端血液循环尚好,故发凉和怕冷的症状可不明显。但病情发展,缺血比较明显者,则必有患肢发凉和怕冷症状,并有麻木感觉。初期皮肤颜色多正常,缺血较重时则手指足趾部呈苍白、潮红、青紫色,或出现瘀血点、瘀血斑。严重者肢体远端可发生缺血性溃疡或坏疽。少数病人可出现足底部皮肤潮红,具有明显灼热感,或跖趾关节红肿痛等所谓假性痛风性关节炎症状。
营养障碍症状——随着动脉硬化闭塞程度的不断加重,肢体出现营养障碍性的改变。患肢皮肤变干燥、脱屑,菲薄而光亮;出汗减少或完全停止出汗;趾背、足背及小腿汗毛稀疏或脱光;趾甲生长缓慢,长期不用修剪,变干燥坚厚,嵌甲畸形;小腿肌肉萎缩而变细变瘦。往往合并足癣,容易发生趾间感染或足跟处的皮肤皲裂。如感染不能控制,溃烂坏死就可扩大,尤其是糖尿病病人更是危险。
平时生活中有很多可以保护我们健康的方法,但是也有很多可以危害我们的因素,我们要避开这些致病因素,找出保护我们健康的方法。任何疾病都有保健的方法,能够使患者在治疗后有一个恢复的过程,患者必须知道这种方法,不然治疗效果就会打折扣。这种疾病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威胁已经很大,所以我们要做好疾病的保健与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