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的肿瘤。是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脑膜瘤(Meningiomas)。垂体腺瘤的诊断方法:垂体腺瘤的确诊,除依据临床症状外,尚需进行内分泌学及放射学检查。
1.神经眼科学检查:早期为视力减退或视野缺损,一般由双颞侧偏盲开始,逐渐加重,晚期为单眼或双眼失明。眼底改变多为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2.神经内分泌变化:一般认为腺垂体可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黑色素细胞刺激素、生长激素,催乳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及促性腺激素,不同类型肿瘤及不同年龄者其改变水平不同。垂体激素的分泌呈脉冲样释放,有昼夜节律变化,受机体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靠单次测果诊断。内分泌检查包括测定垂体及靶腺激素水平及垂体功能动态试验,以了解下丘脑-垂体-靶腺的功能。
3.放射学检查:颅骨X线检查:X线片只能提供间接诊断依据,对诊断大的腺瘤有帮助。包括蝶鞍平片、蝶鞍薄分层片,可见蝶鞍扩大、鞍底倾斜、鞍背及鞍底骨质侵蚀变薄或双鞍底、前床突下缘凹入,这些只表现于中等或大的垂体腺瘤中,而蝶鞍的薄梅花型体层X线片,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鞍结节角的变化是早期垂体腺瘤征象之一。在标准矢状位分层,此角正常为110°,随垂体腺瘤的生长,此角会渐渐变小,可由钝角变为直角或成锐角,且可见鞍背及鞍底骨质吸收。
脑血管造影:现已很少应用,但在某些病例的鉴别诊断中却十分必要。海绵间窦造影可能对早期肿瘤的发现有帮助。脑血管造影、MRA有助于除外血管性病变。
CT检查:用高辨别率多层面CT冠状扫描能直接显示垂体本身轮廓。位于鞍内的垂体腺瘤也可以经过CT检查发现,再加上显影剂的应用,效果更好。若肿瘤内有低密度区或度区,则提示囊性变、坏死或出血。垂体微腺瘤一般在平扫时呈低密度,注射增强剂后,正常垂体增强,而微腺瘤不增强。而大的垂体瘤,一般在注射对比剂后呈增强效应。
MRI成像:在T1、T2加权图像中,肿瘤的信号与脑灰质为同步变化或略低,其形态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且向鞍上或鞍旁生长,并可以显示肿瘤与毗邻组织的关系。微腺瘤则为高或等信号区,囊变为低信号区,出血时可为高信号区。MRI在鉴别鞍结节脑膜瘤(Meningiomas)、颅咽管瘤、鞍区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及Rathke囊肿等病变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