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银屑病

银屑病的发生与精神和情志有何关系

2016-04-01 寻医问药 A +

小编不知您的身边有没有银屑病患者,也许你并不知银屑病为何,其实银屑病就是牛皮癣的医学用名,银屑病这几年成迅速的速度发展。银屑病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的“白龙”、“干癣”、“松皮癣”等相似。其病因病机至今尚不清楚,现代医学尚无特效疗法。银屑病的发生与遗传、感染、免疫、代谢、内分泌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银屑病的精神因素是本病发作的重要诱因之一,而现代研究表明,银屑病属心身疾病范畴川,心理状态对该疾病的发生、治疗及愈后均有一定影响。那么银屑病的精神因素对银屑病有什么影响呢?银屑病的精神因素为什么会加重银屑病的病情呢?

1、白沱之说

殷虚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尼”字的记载,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中也有“身厄”的记载。隋《诸病源候论》“干癣”中曰:“但有匡郭,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白龙”的记载首见于明王肯堂的《证治准绳·疡医·诸肿》,其曰:“遍身起风疹疥丹之状,其色白不痛,但痒,搔抓之,起白尼。名曰蛇虱。”白尼作为一个病名确立于清代《外科大成·卷四》:“白沱,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屑,俗呼蛇虱,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容养所致。”直到清许克昌在《外科证治全书》中对本病做了更为详尽记载:“白龙(一名龙风)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诉裂,血出痛楚,十指间皮厚而莫能搔痒。因岁金太过,至深秋躁金用事,乃得此症。”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干癣”病因为风邪夹寒湿;金元时期则认为风夹以湿热。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指出:此等总皆血燥风毒克于脾肺二经。

到了清代有两种认识:其一,外感风邪,内生血燥。如《医宗金鉴》所说:“固由风邪克肌肤,亦由血燥难荣外。”其二,内有血虚,外受燥邪。如《外科证治全书》中说:“因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症,多患于血虚瘦弱之人。”

近代医家对白龙病因病机的论述做了总结:包括内外因两方面,多主张内有血虚燥热,外受风邪,皮肤失气血之润所致;内因方面注重血分的变化,其中血热、血燥、血痕为常见的内在发病基础;外因方面,以风邪为主,并与寒、湿、燥、毒虫等内外因相互作用而发病。但有相关研究者如荆夏敏以“肾阳虚、气血窟”立论,提出“血热是假象,血疲是本质”的新观点。

2、内伤七情乃银屑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情志是指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五志(喜、怒、优、思、恐),它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7种不同情感反应,属于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七情所伤(尤其是长期抑郁、恼怒)与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明显的内在联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的精气血为物质基础的,与五脏有相应的规律。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度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时,即可导致人体的阴阳失常,气血不和,经络阻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故《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杨上善在《太素·九气》中则将《内经》阴阳病因转化成内因、外因,他说:“人之生病,莫不内因怒喜思忧恐等五志,外因阴阳寒暑,以发于气而生百病。”

至宋代陈无择根据《素问·举痛论》中所论九气病证,首倡七情内伤病因论,将七情内伤作为另外的致病因素加以讨论,他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中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也,”具体指出“内所因惟属七J清交错,爱恶相甚为病,能推而明之。”陈氏“三因学说”是中医病因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志成为中医学病因理论依据与致病形式。后来将这种思维模式广泛运用于各科疾病诊治中,通过临证实践证实情志理论对于临床辨识和治疗银屑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情志内伤的病证是以心、肝、脾三脏阴阳失和,气血失调为多见。如过度思虑损伤心脾,导致气血两虚出现神志异常和心脾健忘之病证,如心悸、神志恍惚以及胃失受纳致脱腹胀满等症。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致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出现胸闷、气促、精神萎靡、乏力、倦怠等症。

2.1、忧思伤心脾张介宾在《类经》中曰:“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说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七情太过首伤心神。心主血脉和心主藏神的功能互相影响、互根互用,心主血脉受心神的主宰,心神又必须得到心血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故忧思积虑可致心神不宁,同时暗耗心血,心气不得下行,脉中血行不畅,痪阻脉络,渐以成疾。又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气机郁结阻滞,脾脏运化无力,湿浊内生,聚而成痰,痰浊奎滞经脉,痰痕互结气血运行受阻而成顽疾。又思虑劳神过度,亦常损伤心脾二脏,导致心脾气血两虚,气随血耗,使脾气虚弱,气虚则无力以行血,终致血运受阻,郁结肌肤而发病。

2.2、郁怒伤肝《素问·举痛论》日:“百病生于气也。”肝主疏泄,具有调理气机,调畅情志,通利气血的作用。肝对气机的调节起主要作用,当机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可以作用于人体引起气机运行的改变。从病理角度考虑,肝为刚脏,性喜条达,一旦肝失疏泄,其气机易于郁结。故何梦瑶在《医偏》中说:“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此时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而气机的变化未超过肝的调节范畴,则可通过肝的调节作用而使脏腑气机复常。反之,则可引起持续的气机失调,进而引起脏腑损伤,精血耗损,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其病机可归纳如下:①肝失条达,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致血分伏热,在某些因素的诱发下,邪热外发于肌肤而发病;②肝郁抑脾,木克土衰,脾失健运,饮食减少,化生乏源,致气血亏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③肝气郁滞,气机不畅,经脉阻塞,血行受阻,肌肤失养而发病。

3、精神情志因素与银屑病发病的相关性

随着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及生活压力的加大,其发病明显呈上升趋势。精神心理因素在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了主要作用。银屑病患者从全身到皮损局部均存在心身疾病发生的物质基础,银屑病是典型的心身性皮肤病〔z]。长期实践也证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个性、情感、紧张、烦恼、忧虑等心理因素及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而这些也是银屑病发病或复发和加重的重要因素。临床统计数字表明,许多银屑病患者在发病前都有过长期的情志异常或重大的精神打击。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