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银屑病

NB-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观察及对血清IL-12水平的影响

2016-03-21 寻医问药 A +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窄谱中波紫外线(narrow-bandultravioletB,NB-UVB)作为治疗该病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临床应用日益增多。我科于2008年1月一2008年12月应用NB-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3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同时为了探讨其治疗本病可能的机制,我们采用ELISA法检测了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一12(IL-12)水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人选患者均为本院皮肤科2008年1月一2008年12月门诊或住院就诊患者,依典型临床表现或组织病理确诊为寻常性银屑病。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8一62岁,平均(39.37土19.23)岁;病程3个月一16年,平均(9.85土5.45)年;进行期13例,静止期19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个月内未使用维A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前3个月内未进行过光疗;无光敏性疾病及紫外线过敏史;不伴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异常、白内障、恶性肿瘤;非妊娠、哺乳期妇女。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5ml,离心收集血清0.5ml,-70℃保存备用。另取20名正常健康体健者血清作为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20一58岁,平均(36.58土14.28)岁。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标本采集均获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NB-UVB治疗采用SS-03B型光疗仪进行全身照射,辐照强度为4.8mW/cmZ,峰值为311nm,照射距离为25cm。初始剂量0.3J/cm,若未出现红斑,则每次增加照射剂量0.1J/cm2。若出现轻度红斑则维持原剂量直至症状消失,随后再每次增加照射剂量0.1J/cm2;若出现疼痛性红斑则暂停照射,待红斑消退后恢复照射,剂量较前减少50%。每周照射3次,疗程8周。照光时戴防护眼镜,男性患者遮盖生殖器,面部及无皮损部位可遮盖。

1.2.2疗效判定标准:按照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areaandseverityindex,PASI)评分标准,记录治疗前后的PASI评分,根据PASI评分下降率进行疗效判定。PASI评分下降率二(治疗前PASI评分一治疗后PASI评分)/治疗前PASI评分x100%。痊愈,PASI评分下降率>90%;显效,PASI评分下降率为60%一89%;有效,PASI评分下降率为20%一59%;无效,PASI评分下降率<2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2.3血清IL-12水平的检测:血清IL-12水平的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试剂盒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操作步骤严格按使用说明书进行:加人标准品/标本稀释液1ml至冻干标准品中,静置15min后混匀(浓度为2000pg/ml),进行倍比稀释;取出板条,每孔(除空白孔)分别加人标本或不同浓度标准品100闪,用封板胶纸封住反应孔,379C孵育90min,洗板4次;每孔(除空白孔)加人生物素化抗体工作液100闪,封住板孔,3790孵育60min,洗板4次;每孔(除空白孔)加人酶结合物工作液100闪,封住板孔,3790孵育30min,洗板4次;每孔加人显色剂100闪,避光3790孵箱孵育15min;每孔加人终止液100闪,混匀后即刻测量OD值。以各标准品OD值在双对数纸上作图,画出标准曲线,通过标本的OD值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其浓度。

1.3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结果

2.1疗效观察:32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治疗结束后痊愈10例(31.25%),显效12例(37.50%),有效7例(21.88%),总有效率90.63%。所有患者接受NB-UVB照射之前PASI评分为(18.24土6.34)分,治疗结束时PASI评分为(4.23土1.61)分,治疗前后PAS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7,P<0.O1)o

2.2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其中有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痰痒,4例出现淡褐色色素沉着。以上不良反应患者均能耐受,未影响治疗。

2.3血清IL}4水平检测结果:银屑病组32例,治疗前(4,1.32士11.23)pg/ml,治疗后(28.89士8.58)pg/ml,对照组20例(15.56士5.79)p酬ml,F=38.23。银屑病患者治疗前血清IL-1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其水平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S5),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普遍认为本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背景下T细胞异常的免疫性疾病,病灶内异常活化的T细胞在银屑病的启动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与普通UVB相比,波长311nm的NB-UVB穿透性更强,能更有效地诱导真皮中活化T细胞的凋亡,抑制朗格汉斯细胞呈递抗原和活化T细胞的功能,且避开了UVB中易引起红斑、色素沉着、癌变等不良反应的峰值波段,因而其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NB-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总有效率为90.63%,治疗后PAS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不良反应轻微,这与国内有关研究结果近似,表明NB-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安全、有效,且具有操作简便、花费较低的优点,可作为治疗该病的一种常规手段。

目前研究证实银屑病属Thl反应模式,即INF-yTNF-a,IL一等Thl细胞因子分泌增多,而ILK,IL-6等Th2型细胞因子分泌减少,Thl/Th2失衡是引起银屑病发病的重要原因。IL-12可诱导Thl细胞分泌INF-y,促使Th0细胞向Thl细胞分化,加剧ThI/Th2失衡,还可以增加T细胞表面皮肤淋巴细胞抗原的表达,促进其向皮肤炎症部位的定向归巢,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且银屑病患者血清IL-12水平已被证实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6],由此可推测抑制IL-12分泌就有可能减轻银屑病病情。

本研究结果显示寻常性银屑病患者治疗前血清IL-1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经NB-UVB治疗后,随着病情的缓解其血清IL-12水平明显下降,而Piskin等也发现NB-UVB可使寻常性银屑病皮损部位IL-12的表达明显下降,提示抑制IL-12分泌可能是NB-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机制之一;至于患者治疗结束后血清IL-12水平仍高于对照组,笔者推测可能是因为寻常性银屑病虽然临床治愈但其血清细胞因子的改善尚需要一段时间。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