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历年均有发生,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手足口治疗方案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发病初表现为发热、咽痛等外感症状,随后表现为疱疹显现以及身热持续、烦躁口渴等里热征候,少数甚至可见心悸、气促、胸闷,或高热、神昏、抽搐等危象,恢复期表现为疱疹渐消、身热渐退、口唇干燥等一系列气阴两虚,余邪未尽征候,因此治疗时宜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辨证用药。
1.疾病早期: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表现:发热、头痛、咳嗽、鼻塞流涕等,或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约1~2天,或同时口咽部、手足皮肤出现疱疹为特征。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主要药物:金银花10g、连翘10g、黄芩6g、薄荷6g、白寇仁6g、藿香10g、石菖蒲10g、滑石10g、茵陈10g、板蓝根10g、射干6g
加减:疱疹多者可加升麻、葛根;肌肤瘙痒甚者,可加蝉蜕、浮萍解肌透表。
2.发疹阶段:解毒化湿清气凉营
①普通患儿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红晕,伴咽痛、流涎,倦怠,纳差,大便多秘结,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参考处方:金银花、野菊花、黄连、生石膏(先下)、知母、紫草、白茅根、青蒿、藿香、生甘草,药物用量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水煎分3—4次口服,或灌肠、直肠点滴。
加减:
1。高热、抖动、易惊加羚羊角粉冲服;
2。便秘加生大黄;
3。咽喉痛加元参、板蓝根;
4。咳嗽加杏仁、炙杷叶。
中成药:蓝芩口服液、小儿豉翘颗粒、清开灵口服液、黄栀花口服液、金莲泡腾片,也可选用炎琥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
②重症患儿
1)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不退,汗少,疹出不畅,嗜睡易惊,呕吐,肌肉动,或见肢体痿软、无力,甚则昏睡等,舌红,苔厚腻,脉细数,指纹紫暗。
治法:清热祛风。
参考处方:生石膏、生大黄、栀子、滑石(包煎)、寒水石、桂枝、生龙骨、生牡蛎、赤石脂、广地龙、全蝎、羚羊角粉(冲服),药物用量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水煎分3~4次口服,或可灌肠、直肠滴注。
中成药:紫雪丹或新雪丹等,也可选用炎琥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