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一旦出现营养不良症状,便从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等饮食上查找原因,岂不知,有些人的营养不良症是由于服用药物所造成的。
医学人员研究发现,有的药物在长期服用时,会阻碍人体对某些营养素的吸收、合成、代谢和排泄,引起营养不良。我们对此当引起警惕,特别是那些长期服药者更要高度警惕。有的药物作用于肠道,阻碍了消化吸收的正常功能,而导致脂肪性腹泻、蛋白丢失、维生素缺乏、水盐代谢紊乱等。如新霉素可引起维生素B12吸收不良,从而导致巨细胞性贫血;四环素、阿斯匹林等可使维生素C从尿中排泄加速;长期服用磺胺药及某些广谱抗生素会抑制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生长,从而导致维生素K和B族维生素缺乏;石蜡油可影响胡萝卜素及维生素A、D、E、K的吸收;卡那霉素、多粘霉素、杆菌肽等可导致肠道吸收不良而发生腹泻。另外,长期服用洋地黄、苯妥因钠、雷米封、利福平、呋喃坦啶等药物,会损害肝细胞,影响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和利用。而长期服用双氢克尿塞、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等药物,则会干扰机体内其他物质的合成,以及体内微量元素的动态平衡失调而产生营养不良。对于是否出现药物性营养不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判断:一是所服药物是否有碍营养素的吸收利用;二是不要把服药后出现的症状归咎于原发疾病;三是某些新药在长期服用中也会耗损营养素;四是要自我回顾是否在处方之外另用、久用某些药物;五是某些怀疑对象应及时作生化、放射及血液检查,以评判其营养状况。一旦被确诊为药物性营养不良,轻者可采取多种方法给予补充营养素,直至原发疾病治愈而停服;重者,特别是已发生严重贫血和体质虚弱者,应换用对营养素吸收利用没有影响和影响较小的治疗药物,或者停药矫治营养不良后,再考虑治疗原发疾病。(责任编辑:吴金妹)(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