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味中药都有自己独特的性能,主要包括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等方面。
药性包括寒、热、温、凉四性,还有一些寒热之性不甚显著的药物为平性药。药性可反映药物的主治范围,如寒性药可治疗热性疾病,热性药可治疗寒性疾病等。药味主要有辛、甘、酸、苦、咸五种,辛味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鼓味有收敛、固涩作用,苦有泄和操的作用,咸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另外,还有谈味药,多有该湿、利尿作用。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了药物的实际功效。升降浮沉反映的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后的趋势和走向。归经是指药物对某一经(经络及其属络脏腑)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也就是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某味药归哪经不是古人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内证试验的结果,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中药的“毒”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毒”是指药物的偏性,凡药皆有“毒”;狭义的“毒”则是药物的毒性、毒创作用。认识好药物有毒、无毒,对于指导临床具体用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很多人眼里,中药是没有副作用的,实际不然。中药也是药,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正确运用中药是避免或减缓副作用的关键。临床使用中药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明确辨证,对证用药。(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