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正文

负压吸脂术

2016-02-26 全球医院网 A +

适应证、禁忌症、手术部位及相对禁区

(一)适应证及禁忌症

1.由遗传、内分泌及其它原因不明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皮下脂肪增多或堆积,不论体重是否正常都可以进行脂肪抽吸。

2.单纯局部脂肪堆积,如腹、腰、臀部脂肪堆积是最佳的手术适应证。

3.周身弥漫性单纯性肥胖者常伴有负重感及诸多行动不便,该类病人如一次手术达不到目的,可分次进行。

4.伴有皮肤松垂的肥胖病人吸脂术与皮肤脂肪切除联合进行效果更佳。

5.某些部位的局限性脂肪瘤。

手术年龄一般在17岁~52岁,处于生长发育期的未成熟少年不宜行此手术。患有严重冠心病、高血压、肺功能不全、糖尿病、凝血机制障碍者属吸脂术的禁忌症,手术前应对吸脂患者进行较为系统的检查。

手术部位及测量

1.腹部:为最常见的吸脂部位,尤以下腹部局限性肥胖治疗效果理想。腹围应经脐与剑突的中点、脐和下腹部最高隆突处进行测量。

2.臀部:臀部吸脂可改善臀部的外形,缩小臀围,有时需与臀部皮肤脂肪切除术联合应用,臀围经大转子测量。

3.下肢:下肢常见的吸脂部位是股部的内后侧如大转子表面、股部的测量应经大转子和股部中段,小腿吸脂包括膝关节内侧,小腿后侧和外侧。可以小腿中段及上、下1/3处测量小腿的周径。

4.上肢:上肢常见的吸脂部位是上肢的内、后侧。上肢周径的测量经上臂及前臂的中段。

5.胸背部:胸背部吸脂主要集中在背部两侧、乳房下皱襞下和侧胸,周径测量位置为经腋窝和脐与剑突中点处。

6.面、颈部吸脂:面颈部吸脂常见的是颏下、颈部,其次为面颊部。

据周兴亮等统计报告腹部吸脂所占比例最高,占51.12%;臀部占26.12%;股部占18.24%;小腿占2.48%;颌下、腘窝、膝部、踝等部位较少,仅占1%。

相对禁区:

根据各部位血管分布的特点和临床实践经验,一般将在腹、臀、股部主要皮支血管的穿出点及其周围区域划为相对禁区。

位于腹正中线两侧,相当于脐两侧腹直肌前鞘的纵行区域和下腹部相当于腹股沟韧带内、中1/3交点及沿该韧带斜向外上方达侧腹壁为腹部的相对禁区。

位于股内侧沿大隐静脉走向的区域是该部位的相对禁区。下腹部和股内侧的相对禁区连接成片,应视为一体。臀部位于臀上、下缘中点及附近区域系臀部的相对禁区(6-2-1)。

所谓相对禁区,说明在该区域进行吸脂并非禁忌,但应受一定的限制和做相应的技术上改进。

手术器械及设备

(一)电动吸引器:要求负压在93~100kPa,抽吸速率不小于30L/min。

(二)吸头:目前使用的大致有两种:即Kessetring设计的“锐性吸头”和Illouz设计的“钝性吸头”其主要区别在于吸头侧孔处有无刀刃。目前国内使用的吸头多为钝性吸头,安全可靠,操作方便。

(三)导管:选用内径为8~10mm,长1.5~2.0m透明的硅胶管或塑料管,其硬度在66.5~95.7kPa(500~720mmHg)负压下不被吸扁为合格。

(四)弹力加压紧身服:是吸脂术后加压包扎所必需的材料,要求弹力适中,压力均匀,柔软透气,易洗涤,穿用方便。常用的有腹部、股部弹力加压服,如无此服也可使用尼龙弹力紧身健美服代用。

手术方法:

(一)术前准备:除按整形外科手术常规准备外,吸脂术前应着重做以下准备:

1.测体重及围度:术前需测量体量和手术部位的周径以便与术后对比。

2.标记:术前需标记出要进行吸脂范围的轮廓线,对脂肪堆积明显的部位及吸脂的重点部位要特殊标记出。同时标记重要神经血管的走行及相对禁区和手术切口。标记时病人应取站立位。

(二)麻醉:

1.局部肿胀麻醉:是目前吸脂术常采用的麻醉方法,又称超量灌注。该方法始于1987年,1993年以后逐渐发展完善,并广泛应用。其主要配方为:生理盐水1000ml,利多卡因400~1000mg,肾上腺素0.3~1mg,5%碳酸氢钠5~20ml。

利多卡因的使用浓度因人、手术部位、体重的不同和预计吸脂量的多少而有一定变化,平均为33.3mg/kg,35mg/kg内无不良反应,超过此浓度要慎重。肿胀麻醉利多卡因可以超量应用的理由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麻醉注射液分布在局部吸收相对缓慢的脂肪组织间。

②由于肿胀压迫,血管外压力增大,吸收相对减少。

③较多的肾上腺素减缓了利多卡因等的吸收速度。

④50%~70%的麻醉复合液随脂肪同时被吸出。

⑤残留的麻醉复合液在局部包扎压力下缓慢吸收,并发挥较长的镇痛作用。局部浸润一般可由浅入深,再由深部铺开,回浸浅层。

注射速度为50~200ml/min。开始注射的速度一定不能太快,以减轻患者不适,麻醉到一定程度后可适当加快注射速度。肿胀麻醉利多卡因在注射后1~12h达到血中的高峰浓度,镇痛效果可以维持24~40h。

2.硬膜外麻醉:完全依赖局部浸润肿胀麻醉有时麻醉效果不完善。如病人住院治疗可采用硬膜外麻醉,同时在吸脂部位注射肿胀液,肿胀液内的利多卡因可以省去或减少至最小的浓度。

(三)手术操作:

1.切口的选择:切口的选择既要方便抽吸操作又要隐蔽,臀股区切口应在臀沟,腹部、髋部切口选择应在脐部或耻骨联合上方,小腿股内侧可选择在腘窝。体表原有的手术切口(如阑尾切口,剖腹产切口)也可利用。

切口长约1~2cm,以能插入吸管为适度,过长会影响负压效果,并会遗留较长的切口瘢痕,影响美观。

2.操作方法:按设计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用剪刀在皮下脂肪层稍加分离,右手持吸头把柄将吸头插入抽吸部位,然后开动电动吸引器,使负压达到66.5~93.1kPa(500~700mmHg)即可按照标记的范围进行拉锯式刮吸。

操作时吸头侧孔一般朝向深面或侧面,左手抚摸抽吸部位的皮肤表面或将吸管连同皮下脂肪一并提起,以掌握操作的深度和抽吸量。

此时可通过透明的连接管看到浅黄色的脂肪组织被吸出,随着手术进行抽出物可逐渐变为带有少量血液的红色,直至近全血样的紫红色,此时该部位应停止抽吸,在没有负压的情况下将吸头拔出。如此以切口为中心,呈放射状进行隧道式抽吸。

如抽吸范围较大,可采用数个小切口,使经各切口所抽吸的隧道交叉,残留的皮下组织呈蜂窝状,这样既可减少出血,又减轻术后皮肤表面呈现凹凸不平的情况。

每个抽吸隧道的宽度约3~5cm,隧道间距1~2cm不等。宽度和间距应根据肥胖程度和脂肪堆积的面积而定。

在相对禁区内、隧道的宽度要相应缩窄,间距加宽。尤其在腹壁正中两侧的禁区内不要做纵向抽吸,下腹部不要沿腹股沟韧带抽吸,以减少对主要皮支血管的损伤。轻度肥胖者尽量不在相对禁区内做抽吸。

3.引流:手术操作完毕后,即刻根据抽吸面积大小由切口置入一根或数根硅胶管以便术后连接负压引流瓶引流。

4.包扎:切口以无菌纱布覆盖,无菌棉垫或海棉均匀置放在整个抽吸部位表面,外罩以专用弹力加压服或弹力套。

(四)各部位操作要点

1.颈部:局限性颌下区脂肪堆积可采用颏下正中切口,因该部位抽吸量较少,使用注射器式吸头最佳,如使用传统吸头,内径应小于5mm或扁式吸头。抽吸操作与其它部位相反,侧孔朝向皮面,抽吸范围一般是向下达甲状软骨水平,两侧至下颌角,上抵下颌骨缘,小心吸除颈阔肌浅面的脂肪。由于面神经下颌缘支位于颈阔肌深面,一般不易损伤。脂肪堆积面广,或累及整个颈前区的脂肪瘤时,可在两侧颈外浅静脉前各增加一个切口,面颈部吸脂为使切口更加隐蔽,也可将切口选择在耳后的发际缘内或耳垂根部及后侧的隐蔽区内(图6-2-2)。

2.腹部:切口可选择在脐孔缘处(图6-2-3)、髂前上嵴旁腹股沟韧带处(图6-2-4),也可利用腹部既往的手术切口。采用交叉隧道式抽吸法。尽可能使脂肪堆积明显的部位得到较为彻底的抽吸,使抽吸后的皮下组织呈蜂窝状。抽吸时应掌握好皮下脂肪的厚度和吸头的深度。最好将皮肤皮下组织及吸头一并捏起,勿采用暴力将吸头于腹壁薄弱处抽吸,以防误损伤腹壁伤及进入腹腔伤及肠管或内脏器官。

3.背部:背部脂肪堆积常位于两肩胛区和侧胸壁,切口可选择在腋后线的适当位置,向上可抽吸肩胛区、向下可抽吸腰背部,向前可抽吸侧胸部。

4.臀部:臀部连同上外侧的髂区和下外侧的大转子区是常见的脂肪堆积部位,即使体重正常也不乏该部位肥胖者,系遗传因素所致。表现为小提琴样畸形,对此非手术减肥多不能凑效。抽吸时切口通常选择臀沟外侧,一次手术即可完成。在抽吸臀沟时,吸头侧孔可朝向皮面,以便清楚显示臀沟(图6-2-6),同时,尚可避免损伤臀下动脉之浅出支。其它部位侧孔仍应背向皮面抽吸。

5.股部:根据脂肪堆积的范围,切口可选择在股内侧中部上下,这样向上可达股上内侧,向下可至股下内侧,膝内侧和部分腘窝部(图6-2-6),操作时须注意股部内侧的大隐静脉主干,勿将其损伤。

6.小腿及踝部:小腿吸脂可选择在腘窝横纹内、外侧切口(图6-2-7),抽吸腘窝和小腿大部,该部位脂肪堆积范围柱状分布,与腹部的平面分布不同,加上小腿后侧外形轮廓的曲线,手术难度较大,虽有腘内、外侧两切口,也难以做到均匀交叉的抽吸。因此操作应适可而止,隧道不宜过宽过深,以免形成波浪样畸形。身材短小者,从腘部切口可达踝部,否则可在踝内、外侧另作切口。

7.腰部:腰部的单纯性肥胖并不多见,通常表现在腰、腹、臀部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