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精神病

精神病隔代遗传

2016-02-15 凤凰中医 A +

精神病隔代遗传?精神病患者有没有遗传性,这是很多精神病患者的亲属和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经过大量的调查和实验研究表明,大部分精神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其中有一些精神病已经肯定为遗传性疾病,而且遗传方式也十分明确。下面就听专家介绍下。

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一般有三种类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病。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遗体基因突变引起疾病,具有这种基因的人一般都发病。也就是说在单基因遗传病中,遗传因素起了决定作用,而环境因素基本不起作用。单基因遗传的方式又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染色体隐性遗传等。在基因遗传因素引起的精神病中,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最多见,如笨丙酮尿症、肝豆状核变性等。这一类遗传病,患者的父母双方都不是患者,但都携带致病基因,同胞中有四分之一患者,近亲结婚者发病率更高。其次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亨延顿舞蹈病等,也有人认为躁狂抑郁症也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这类遗传性精神病患者的父母必有一方是患者,同胞中有一半是患者,子女中也有一半是患者,代代相传。

多基因遗传病是遗传信息通过两次以上致病基因的累积效应所致的遗传病,其遗传效应较多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单基因遗传病相比,多基因遗传不只是由遗传因素决定,而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起作用。与环境因素相比,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叫遗传度,用百分数表示。如精神病中最常见的也是危害人类精神健康最大的疾病——精神分裂症,是多基因遗传病,其遗传度为80%,也就是说精神分裂症的形成中,遗传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而环境因素所致的作用则相对较小。多基因遗传病一般有家族性倾向,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近亲中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出数倍,与患者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钟老汉一家的发病情况就有这种可能性。

染色体病是因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异常所致的遗传病,这类遗传病一般出生后即可发现一些躯体器官的结构异常,也常常伴有精神和智能的障碍,如先天愚型、女性或男性性腺发育不全症等。

1、睡眠和记忆障碍:精神病人的失眠与神经衰弱的失眠不同,精神病人的失眠无明显原因,无痛苦体验,也从不主动就医。有的即合彻夜不眠,次日仍毫无倦意,有的甚至感到精力过人,但仔细观察可发现患者有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散漫、言语杂乱、非正常动作增多等表现。

2、性格改变:原来是热情、乐观、合群、善于交往的外向型性格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孤独,对以往很合得来的人亦不理睬、疏远。对没有特殊原因,突然发生了明显性格改变的人应引起重视。

3、情绪反常:精神病人的情绪改变往往是毫无原因的,即使小“刺激”,也会引起大“反应”。如躁狂症病人常表现终日喜气洋洋,过分热情。抑郁症病人则表现情绪低落,抑郁寡欢。还有一些病人出现情感的倒错。如听到不幸的消息反而哈哈大笑,得知高兴的事却唉声叹气。

4、过分多疑:这类病人对周围人的一言一行特别敏感,如听到有人讲活,就怀疑在议论自己,甚至有人咳嗽,他也会怀疑是针对自己的。这种多疑和正常人的多疑不同,如经事实证实而否定,患者仍坚信不疑,这种病态思维被称之为妄想。

5、动作和行为异常:这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比较容易识别。如具有妄想的病人往往对妄想对象突然发生攻击行为。情绪高涨的狂躁人可有过分装饰,或“慷慨相助”或“管闲事”。情绪低沉的抑郁病人常呆坐或呆立而默不作声。具有幻听的病人常侧耳倾听,可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如对空叫骂等。

预测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较公认的“预测因素”包括:男性,青壮年,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未婚,缺乏人际交往技巧,智能偏低,有婴幼儿时期神经系统疾病史(如颅脑外伤、高热等)有童年期家庭环境偏差(如受虐待、父母离异等),学习困难,有品行障碍(如逃学、头殴、虐待动物等)史,药物或乙醇依赖者,有反复家庭暴力或违法行为史,有冲动型或反社会型人格特征,精神分裂症患者(偏执型、伴有妒嫉、被害妄想及命令性幻听者)等等。还有精神病的遗传不是隔代遗传,而是三代内都有一定的遗传几律。但有家族史并不代表一定会犯病,而是要看综合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因素是精神病的三个最主要患病因素。有宝宝后从小加强心理教育,培养他慈悲乐观,宽容向上的心理气质,自然不会有问题。

精神病医院专家指出:精神病患者如果有家族疾病遗传历史,应该在这方面较为注意。同时有这类家族疾病史的朋友,目前还没有患上精神病,也应该定期去医院进行检查。以作到早发现,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也特别关键。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