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正文

帕金森病的治疗容易陷入7个误区

2016-01-20 康路网 A +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疾病,很多老年朋友都患有这种疾病,因此,大家都十分关心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医学界对帕金森病的研究还没有明确定论,因此,很多人都容易走入治疗误区,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帕金森的一些常识。 日前,由国内多位帕金森领域顶级专家共同参与编写的科普版《帕金森病治疗指南解读》正式出版。作为此书编写者之一,特摘取其中片段,希望能帮助更多人认识帕金森病,走出治疗误区,为健康赢得主动权。 怎样选择合理的正规治疗、少走弯路是医患间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从临床诊疗中发现,目前人们对于帕金森病治疗普遍存在的七大误区: 1、一发病就该吃药 帕金森病病人不是吃几个疗程药后症状缓解就可停服,而是如果一旦吃上,需要终生吃药。然而,需要提醒的是,药物治疗最有效的时间一般只有4~6年,随着吃药时间延长,疗效越来越低,剂量越来越大。长期吃药后会出现肢体不自主舞蹈样动作和药效作用来去无踪的副作用。因此,过早或过晚服用药物都是错误的,而应尽量推迟吃药时期,如果症状轻微,可以暂时不吃药,但如果症状明显,就应该及时吃药,以控制症状。 2、药物首选多巴胺制剂 有的病人一开始吃药就选择效果最明显的多巴胺制剂。但殊不知,该类药物效果明显,但可能让副作用提早出现。因此,对年龄较轻的早期病人,应选择多巴胺激动剂,该类药物虽然效果欠佳,副作用明显,但可推迟药物副作用出现;对年龄较大的早期病人,可应用多巴类药物。随着病情发展,需要的药物剂量越来越大,因此吃药需要做到“细水长流,不求全效”,即剂量尽可能小,长期规律地服用,能达到80%左右效果即可。 3、吃药无效方选择外科治疗 到中晚期,吃药效果不理想,即使药量加大,药物疗效也不满意,症状影响到工作和生活,或药物副作用较大,应考虑用外科治疗。在早期,症状较轻,吃药效果又好,不需要手术;在很晚期,即使手术,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外科治疗通常在发病后5年进行,对以震颤为主要症状的病人因为震颤对外科治疗反应比较好,在发病3年后也可以进行手术。 4、毁损术应做双侧 帕金森病最早的外科治疗方法是毁损术,即通过射频热凝脑内异常兴奋神经核团,来消除帕金森病症状。平时我们听说的“细胞刀”就是这种方法。毁损术治疗较经济,如果做一边,可控制对侧肢体症状。但它是一种破坏性手术,约4%~10%病人术后出现脑出血、靶点偏差等并发症。毁损术一般只能做一侧,如果做双侧,并发症高达30%。因此,国外很少有人做毁损术,国内做这种手术的人数也在减少,但单侧毁损术还是比较适合由于经济原因不能进行脑起搏器治疗的单侧症状帕金森病病人。 5、脑起搏器装不得 脑起搏器是近40年来帕金森病治疗上的最大进展,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手术在脑内神经核团植入电极,把脉冲发生器埋藏在胸部皮下,脉冲发生器发出电刺激,通过皮下导线,传到脑内电极,抑制不正常的神经放电,使其消除症状。目前全球有8~9万的帕金森病病人接受了脑起搏器治疗。国外治疗率达8%,而我国运用脑起搏器治疗仅为所有帕金森病人的0.125%。 6、定期更换电池需开颅 脑起搏器治疗不破坏脑组织,是一种可逆性的神经调节治疗,且不影响今后新的方法治疗,但是费用较高,起搏器电池耗完后(一般在6年左右)需要更换脉冲发生器。在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不需要对脑部进行任何手术,只要在胸口皮下组织取出电池更换新的仪器便可。据了解,长海医院是2000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脑起搏器治疗,目前上海也仅有长海和瑞金两家医院开展该项技术。 7、动了手术就无需吃药 吃药与外科手术治疗两者互不对立。吃药不是为了不手术,手术也并不为了不吃药。因为帕金森患者在中晚期,即使加大药物剂量,疗效持续时间也很短,病人大部分时间处于无药性作用状态。而起搏器治疗主要目的是改善病人的无药性作用时的症状,大大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吃药剂量。因此,对中晚期病人而言最佳的治疗手段应是“一手拿着多巴胺药物,一手拿着脑起搏器”。 以上7点就是帕金森疾病容易陷入的一些误区,患有帕金森疾病的朋友及其家人一定要纠正自己在这几个方面飞错误认识,做到正确治疗和护理,只要长久地坚持下去,相信各位老年朋友都会早日恢复健康。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