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正文

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2015-12-11 放心医苑网 A +

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小型缺损

即缺损小于0.5cm的患者,亦称为roger病,多发生于室间隔肌部,可无明显症状。临床上多为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而发现。典型的表现是在胸骨左缘下部易闻及响亮、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并常伴有震颤。

(二)大型缺损

缺损较大时左向右分流增多,体循环血流量减少,则影响生长发育。患儿呼吸急促、吮乳困难,苍白多汗,并易并发肺部感染,易导致心力衰竭。患儿体重不增。体格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检查,由于心脏增大,常见左心前区和胸骨隆起。在胸骨旁可能及抬举性搏动,并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仍可闻及ⅲ~ⅳ级全收缩期杂音,并向四周广泛传导。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表明有肺动脉高压。

室间隔缺损如何治疗:

婴儿期间发生的心力衰竭,应用洋地黄、利尿剂、扩血管药物等内科治疗。任何年龄的大型缺损内科治疗无效、婴儿期已出现肺动脉高压,且肺:体循环比例大于2:1以及嵴上型室间隔缺损等均有外科手术指征。小型室间隔缺损因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危险因素,也应在学龄前手术修补。如出现艾森曼格综合征则无手术指征。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