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盐酸兰地洛尔是一种安全的新型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对于窦性心动过速和快速性心律失常需要降低心率的患者有明确效果。本研究重点观察了术中应用兰地洛尔是否可以降低心脏外科手术后房颤的发生率。
方法:
这项回顾性研究调查了2006年10月到2007年9月之间在日本医科大学行心脏外科手术的200例患者,共有105例患者符合以下纳入标准:术前没有永久性或持续性房颤,未使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没有需要透析的肾功能不全,没有反应性气道疾病等。患者分为2组:一组为术中接受β-受体阻滞剂兰地洛尔的患者(兰地洛尔组),在手术开始后,以1微克/公斤/分钟的输液速度输注兰地洛尔,后逐渐增加至3–5微克/公斤/分钟。另一组为术中没有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对照组)。统计分析采用未配对的t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来分析组间的平均值及分类数据的差异。
结果:
105名患者中有17名患者(16.2%)术后出现房颤,其中兰地洛尔组为5/57(8.8%),而对照组为12/48(2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3)。在兰地洛尔组有2例房颤发生于术后第2天,1例在术后第3天,2例在术后第4天。兰地洛尔的平均使用时间为23.9±32小时。兰地洛尔组的ICU住院时间和气管插管拔管时间较短,但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各组之间血糖水平、钾离子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无显著差异。
结果还显示,虽然组间并无统计差异,但兰地洛尔组行心脏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术后房颤的发生率较低。在兰地洛尔组的57名患者中,有41名患者术后继续应用β-受体阻滞剂,其余16名患者术后停药。各亚组间术后房颤的发生并无显著差异。仅在术后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的术后房颤发生率为18.8%。而未接收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术后房颤发生率则较高,但术后房颤的发生在所有亚组间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
本研究是一个回顾性的非随机性研究,结果表明术中应用兰地洛尔可以有效降低术后房颤的发生。将来应就此开展随机性前瞻研究,进一步探讨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术中应用兰地洛尔对术后房颤的抑制作用。
背景知识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房颤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瓣膜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甲亢等等,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等有关;此外还可以合并有其他类型心律失常。
房颤分类的定义没有统一,按持续时间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通常认为阵发性房颤指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持续性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在转复后24小时内复发者。按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分为病理性房颤(房颤同时伴有其他基础心脏疾病)和特发性房颤(临床检查无基础心脏疾病)。特发性房颤往往发生在年龄较轻者,多数小于50岁,特发性房颤有时也称孤立性房颤。
脑卒中是房颤最大的危害之一,非瓣膜病性房颤病人脑卒中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6倍,瓣膜病房颤脑卒中发生率是正常人的17.6倍;而且房颤引起的脑卒中后果更为严重,致残率达25%左右,死亡率可达25%。
房颤病人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包括:戒烟,限制饮酒,限制或不用咖啡因,一些病人可能需要避免含有咖啡因的物质诸如茶、咖啡、可乐以及一些非处方用药。谨慎应用某些治疗咳嗽或者感冒药物,其中可能含有刺激物,这些物质可能促进不规则心律。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