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穴
常用穴:内分泌、心、交感、神门。
备用穴:皮质下、小肠、肾,心动过速加耳中,心房颤动加心脏点。
心脏点位置:屏上切迹微前凹陷后下缘。
(二)治法
一般心律失常均取常用穴3~4个,酌加1~2个备用穴。中强刺激,留针1小时。如为阵发性心动过速,取耳中为主穴,配常用穴2~3个,留针30分钟~1小时;心房颤动取心脏点为为穴,加配2~3个其他穴位,留针30分钟,手法应轻,以防晕针。留针期间,均宜行针2~3次。每日治疗1次,重者日可2次。
(三)疗效评价
治疗63例各类心律失常,平均有效率为58~100%(5,6,9)。
体针
(一)取穴
常用穴:分为两组。(1)心俞、内关;(2)厥阴俞、神门。
备用穴:早搏加三阴交,心动过速加足三里,心动过缓加素髎,房颤加膻中、曲池。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一组,据症加取备用穴。患者取卧位,背俞穴应在穴之外方2分处呈45°进针,斜刺向脊柱,深1~1.5寸,得气后,提插捻转,使针感向前胸放射,以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刺激3~5分钟起针;四肢及胸部穴位,深刺,予以中强刺激,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隔5分钟运针1次。如为心动过缓,留针5~10分钟。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1)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脉搏、心脏听诊、心电图检查正常或基本正常;(2)有效:自觉症状、脉搏、心脏听诊、心电图检查均有好转;(3)无效:自觉症状、脉搏、心脏听诊、心电图检查均无改变。
针刺治疗各类心律失常322例,冲动起源失常显效率40.6~57.6%,总有效率64.1~84%;冲动传导异常者显效率0~10.6%,总有效率19~26.5%(2~4)。
电针
(一)取穴
常用穴:内关、间使、郄门、三阴交。
备用穴:足三里、心俞、膻中、肾俞。
(二)治法
常用穴交替选用,每次二穴,效果不显加取备用穴。进针得气后,接通g6805电针仪,连续波,频率每分钟120次,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通电15~30分钟。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共观察60例,总有效率71.7%(1)。
耳穴压丸
(一)取穴
常用穴:心、口、小肠、三焦。
备用穴:皮质下、胸。
(二)治法
一般仅取常用穴,需要时酌加备用穴。在穴区测得敏感点,或根据望诊、触诊所得,以麝香虎骨膏(或胶布)剪成0.7×0.7平方厘米之小方块,将王不留行子贴在所选之穴上,再按压5分钟,使耳部发热潮红,15~20分钟后再按压1次。然后嘱病人每日自行按上法压丸3~4次,发作时立即按压。3天换贴1次,每次一侧耳,两耳轮换。5~7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来治疗窦性心动过速。结果显效2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8)。
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内关、郄门。
(二)治法
药液:维生素b2(每毫升含量50毫克)、2%普鲁卡因注射液。两种药物交替使用。每次取一穴(双侧),两穴轮用。每侧穴刺入得气后,注射维生素b10.5毫升或2%普鲁卡因1毫升。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治心动过速,亦可用于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治疗心动过速34例,有效率为89%(7)。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