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需要进行预后分析

2015-12-09 放心医苑网 A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因素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形态上成熟的淋巴细胞在外周血、骨髓及淋巴结、脾脏等淋巴组织不断积累造成的一种肿瘤性疾病。临床上多见于老年男性,中位发病年龄65~70岁,男女比例在2:1左右。患者常常因为查体或其他疾病检查血常规发现异常,有症状者多表现为乏力、淋巴结肿大、脾大引起的腹胀、纳差等非特异性症状,并经进一步检查发现。该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高,可达3~5/100000,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而我国发病率较低。我们对近7年在我院就诊的263例患者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了中国cll患者的一些自身特点,加深了国人对这一疾病的认识。

cll的特点是病异质性强,预后差别大。有的患者终生无需治疗而不影响生命;而有的诊断后进展较快,需立即治疗;还有的缓慢进展而最终需要治疗。因此准确判断预后对于治疗选择非常重要。近年随着对cll细胞生物学及疾病本质的认识,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面简单介绍。

1.传统的分期系统

rai分期与binet分期系统是目前同时广为采用的两大分期系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但二者主要反应疾病累及的广泛程度,并重点对血色素及血小板的影响。不同的分期其预后有明显的差异,是独立的预后因素,但不能反应处于疾病早期的患者的预后,同时也不能反应疾病的生物学本质。

2.血清学指标如血清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ldh)等,及淋巴细胞的骨髓浸润模式,这些指标与肿瘤负荷及增生速度有关,有的证明与预后直接相关,但也不能反应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3.细胞遗传学异常

常规染色体分析技术难以见到cll细胞的分裂象因而异常检出率低,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可以分析分裂间期的细胞,因而对于常见的重现性异常的检出率明显提高,研究发现其染色体的异常与患者的预后有明确的相关性。常见的异常有13q-,17p-,11q-,+12等。

13q-:13q14-的缺失是最常见的cll染色体异常,单独出现的13q-是预后良好的标志,中位生存期10年以上,而伴有其他染色体异常时则明显缩短。

17p-:该区的缺失或突变主要与p53的功能丧失有关。发生率虽然较低(<10%),但出现该异常是cll最差的预后因素,并且对包括氟达拉宾及cd20单抗在内的药物反应差。

11q-:该区的缺失与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m)基因的缺失有关,也是具有不良预后的染色体核型。该异常多见于偏年轻的男性患者,且常有淋巴结或/和及脾脏的明显肿大。

+12:该类患者瘤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常不典型,曾被认为是不良的染色体异常,但对核苷类似物反应良好,在应用该类药物后有人认为该核型应视为预后中等的核型。

4.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igvh)突变状态:按照细胞igvh的突变状态可以将cll分为突变的cll(m-cll)与未突变的cll(u-cll)。前者疾病进展快,生存期短。而后者则预后较好。但由于igvh突变状态的检测繁琐而费时费力,限制了其应用,因而研究其可靠的替代指标是近年的研究热点。

5.zap-70:是与cll细胞igvh突变状态具有良好相关性的预后指标。在胞浆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达情况,以20%或30%为界,与患者预后有较好的相关性。

6.cd38:表达于胞膜,检测方便。目前大部分研究发现cd38的表达是cll不良的预后因素且与igvh突变状态相关。但其阳性的标准尚不统一,如20%,30%,或7%都有报道。另外,cd38在病程中表达是否会发生变化尚有争议。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