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在1980年主要是心脏瓣膜病变,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例,1980年它所引起的心力衰竭占47%,到1990年和2000年分别只占24.3%和8.9%。冠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则呈现出上升趋势,由1980年的29.1%上升到1990年的38.8%和2000年的50%。心力衰竭的发病年龄也随着治疗手段和疾病谱的改变而日益增高,1980年平均发病年龄为51.5岁,1990年是58.9岁,2000年平均年龄则到了68.8岁。20年来,心力衰竭住院病人的死亡率明显下降,80年代死亡率为13.8%,90年代为11.5%,世纪末仅为6%。
研究人员分析认为,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是心力衰竭发病年龄增高、死亡率下降的关键。近10年来,国内医学界在以往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等治疗手段的基础上,采用调节神经、体液因子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