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治疗
冠心病,中医称之为“胸痹”,由于本病表现为本虚标实,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而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何谓“胸痹”?即由于正气不足、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辨证分型:1.塞凝心脉;
症状: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
心慢气短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多因气候骤冷或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苔薄白,脉沉细或促。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
方药:当归四逆散
中成药:苏合香丸,冠心苏合香丸等,(组成:苏合香、冰片、朱砂、木香、檀香等)
参附针:人参、附子
苦蝶子注射液:(苦蝶子为苦卖菜幼苗,味苦寒,生长于东北。功能:活血通络,解毒排脓,止痛。)
参桂胶囊、心脑舒通胶囊等。
2.气滞心胸
症状: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本型根据病情选用:木香、沉香、降香、檀香、元胡、砂仁、川朴、枳壳、枳实、甘松、香缘、川楝子等。
中成药:速效救心丸、冠心苏合香丸、红花注射液、香丹注射液、
银杏叶制剂(片、针、口服液)等。
3.痰浊闭阻
症状:胸闷重而心痛轻,肥胖体沉,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括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可酌情加桂枝,茯苓、细辛等,若痰浊郁而化热,用黄连温胆汤加郁金。若痰瘀互结,加桃红四物汤等。本型根据病情选用:半夏、天竺黄,天南星,括蒌,竹茹,苍术,桔梗,莱菔子等。
中成药:脑心通胶囊、醒脑再造丸、冠心苏合香丸、天麻素针等。
4.瘀血痹阻
症状: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或结、代、促等。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瘀血痹阻重症:可加乳香、没药、郁金、元胡、降香、丹参等。若血瘀气滞并重,加沉香、檀香、荜菠等,若寒凝血瘀或阳虚血雨者可加细辛、桂枝或肉桂、良姜等温通散寒之品,或人参、附子等温阳益气之品,若伴有气虚血瘀之象,出现乏力出汗、脉细缓或结代,当益气活血,重用人参、黄芪等。
若瘀血痹阻时,临床上可选用三七、川芎、丹参、当归、红花、苏木、赤芍、泽兰、牛膝、桃仁、鸡血藤、益母草、水蛭、王不留行、丹皮、山楂等,但必须根据临床情况配伍益气、温阳、散寒、化痰、理气等药物,辨证用药,加强祛瘀疗效。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