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正文

经前期激素治疗及抑制排卵

2015-11-27 放心医苑网 A +

1.孕酮治疗:虽然并未明确pms发病伴有孕酮缺乏,但在黄体期应用孕酮治疗普遍受到临床学家的支持。常用孕酮栓阴道塞药,200~400mg/d,或口服微粒化孕酮200mg,2/d。

2.抑制排卵:仅适用于许多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或症状特别严重丧失正常生活及工作能力者。①应用gnrha(leuprolide3.75mg/每月、肌注或buserelin200mg2~3次/d经鼻)成功率最高,但费用昂贵,且需要激素替代疗法避免低e血症后果;②丹那唑200mg/d×3个月,建立一个无排卵、低e及雄激素环境的假绝经疗法。许多pms症状,如抑郁、躁急、紧张、乳房痛、肿胀感等显著减轻,但雄激素作用的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有严重的长期代谢性副反应,如高密度脂蛋白浓度下降,低密度脂蛋白浓度上升,加速心血管病的发生;③长期e2治疗,常用0.2mge2经皮肤贴敷/d,再于月经周期第十九~二十六天加服炔诺酮5mg;④甲羟孕酮30mg/d口服,最经济简便,副反应亦较少,但疗效不如上述3种药物。有些病人可发生抑郁,发现后应即停药。如应用几个月后疗效可靠,可改用长效甲羟孕酮,150mg,每3月肌注1次。

总之,虽然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根治pms,但控制症状一般总可获得满意疗效。总治疗时间每人不同,大多数妇女约需2年,个别甚至需治疗至绝经期。

【发病机理】

(一)液体潴留:醛固酮激素过高引起全身性液体潴留,常被用以解释pms的形成。已知孕酮可以阻断醛固酮对肾小管作用,而有利于尿钠的排出,但孕酮引起钠的丢失,导致醛固酮代偿性增加,加之孕酮在月经后半期转化为脱氧皮质酮等盐皮素的活性加强,而使月经前醛固酮分泌增多,在行经前达峰值,因而黄体期醛固酮排出增加系生理性,借此以维持血浆钠水平的稳定,并且对pms病人血浆醛固酮水平测定结果也未发现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不支持上述学说。

(二)由于pms症状的广泛性及互不联系的特点,还有应用安慰剂或接受精神、心理治疗有较好疗效。不少学者提出,精神社会因素引起身心机能障碍这一病因学说parker综合许多学者意见,认为个性及环境因素对pms症状的发生极为重要,症状的出现反映病人内心存有未能解决的矛盾冲突。追溯病人生活史,常有较明显的精神刺激遭遇,如童年时期的不幸经历和精神创伤、父母家庭不和、学习成绩低劣、失恋等,可能都是产生经前情绪变化的重要因素。

(三)催乳素(prl)排出量增多:近年围绕prl排出量增多为pms重要病因因素这一问题发生重大争论。血浆prl浓度有昼夜节律性,以睡眠时水平最高,每个人日与日之间也有显著波动。在排卵期prl水平达峰值,黄体期prl平均水平高于卵泡期。有些pms病人血prl平均浓度在整个月经周期中均高于健康妇女,尤其在经前期更为显著。应用溴隐亭治疗以抑制prl分泌,症状获得明显缓解。

黄体期prl水平升高可伴随孕酮排出量下降或fsh/lh水平下降等,在理论上支持prl水平增高在某些方面与pms形成有关。可是正常及pms病人间多数未见prl水平有明显差异。prl对渗透压的调节作用在动物比较显著而在人类则影响不大,可能仅作用于乳腺,影响其局部渗透压的平衡使乳房胀大、触痛。此外,高prl血症妇女很少有pms症状。应用溴隐亭治疗,仅减轻乳房症状,而对其他症状疗效不显著等,使prl排出量增多学说还缺乏可靠有力证据。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