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大肠癌

2009-12-08 www.cnhubei.com A +

[0%大肠癌患者超重www.zjol.com.cn 2009年10月08日

  预防大肠癌要从饮食入手,控制热量摄入,减少脂肪食品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大城市的大肠癌发病率也显著增加。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日前举办的“世界造口日病人联谊会”上获悉,该院最近一次针对广州越秀区的调查显示,大肠癌已成为危害广州人健康的第三大杀手,专家提醒,大肠癌发病率增加与当前“三高一低”的饮食有关,肥胖已成为患癌的高危因素。

  大城市大肠癌增长快

  大肠癌被称为“富人病”,即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不合理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腹科万德森教授介绍,从全球来看,大肠癌的发病率也在持续升高,美国连续75年来一直不断攀升,最高时期发病率达到十万分之四十七,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下降。

  该院早前曾对广州市越秀区肿瘤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大肠癌发病率明显增加,“以前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排很后的,但那次调查发现,大肠癌排在了第三位,仅次于肺癌和肝癌。”万德森说,在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大肠癌的发病率也同样出现了明显升高,目前推算的全国大肠癌的发病率约在十万分之十四,但大城市则要高很多,“这与人们‘三高一低’的饮食结构有关。”

  “三高一低”易大肠癌变

  万德森指出“三高一低”指高脂肪、高动物蛋白、高能量,低纤维素,“美国大肠癌发病率下降与近年饮食结构的调整有关系。”同时,他指出,肥胖也是大肠癌的高危因素,“临床上50%的大肠癌患者体重超标,显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等问题。”

  “大肠癌是可防可治的。”万德森提醒,预防大肠癌要从饮食入手,控制热量摄入,减少脂肪食品,加强锻炼。同时,定期筛查也是早期发现大肠癌的重要手段,40岁以上有家庭史的人群是需要重点筛查的高危人群,检查手段则包括指检、大便检验和肠癌。

来源:南方都市报作者:记者严艳通讯员陈]编辑:许苏琴[金报健康讲座]预防大肠癌从饮食开始
(2006-04-2405:24:29)

荆楚网(楚天金报)(记者肖清清通讯员黄伦涛郑婕)4月15日-21日是“中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为配合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合理饮食,预防癌症”的主题,日前,楚天金报特邀武汉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有多年大肠癌手术经验的李明杰主任医师,为读者们带来一场生动的“预防大肠癌”健康讲座。

当日早上8时刚过,年过七旬的董婆婆就已经特地从青山赶到听课现场,她说:“现在自己的身体还好,但每天要做一家人的饭,所以今天特地赶来听课,以后烧菜时能够多注意,不让家人吃出癌症!”

上午9:30,来自武汉三镇的300多名读者陆续赶来,不一会就挤满了中心医院的讲座会场。

李主任的讲课结束后,还有两名大肠癌手术患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客串了一次“健康宣传员”,将现场听众们的情绪都调动起来。讲座结束后,大家将李明杰主任围得水泄不通,纷纷咨询提问,直到12时才渐渐离去。

大肠癌“偷偷来袭”

两年前,著名企业家王均瑶因直肠癌英年早逝的消息传出后,人们对大肠癌的关注度大大提高。李明杰主任介绍,近几年来我国“癌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肠癌的发病率已从20世纪60年代的万分之一,上升至如今的万分之六,成为继胃癌、肺癌之后的“癌老三”。目前全国每年新发大肠癌约有13万人,发病年龄明显提前,并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我国大肠癌发病率猛升的严峻形势,似乎让人有些措手不及。李明杰说,据多个国家专家的研究结果,大多认为长年的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纤维素饮食习惯有利于大肠癌的发生。此外,其他相关因素,如多年患溃疡性结肠炎不愈;家族中多人患大肠癌或息肉病;胆囊切除10-20年以上;下腹部放射治疗以后;慢性血吸虫感染等也都与大肠癌发病有关。长期酗酒、吸烟、生活不规律、精神过度紧张、压力过大、不爱运动,这些容易导致大肠癌的因素也远远大于遗传因素的影响。

大肠癌,不知不觉从口入

在发病诱因中,与大肠癌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饮食。几乎可以说,大肠癌是吃出来的。常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的人群,大肠癌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腌制、烟熏类食品也是导致胃肠道癌肿的直接元凶。

吃得太好增加肠道负担

李明杰介绍,引发大肠癌的最大祸首之一是经常吃高脂肪食物。在富含脂肪的食物中,肥瘦均有的猪肉脂肪含量比大黄鱼高75倍,肥瘦均有的羊肉比虾高41倍,猪、牛、羊肉的胆固醇脂肪含量与饱和脂肪酸也多于鱼、鸡、虾。

可以这样说,摄入的动物脂肪酸越多,溶解和吸收致癌物质的危险性就越大。胃肠道在消化高脂肪类食物时,需要更多的胆汁,多余的胆汁被肠道细菌分解后,产生有致癌作用的“二级胆酸“,这种致癌物常年作用于肠黏膜,就容易使肠黏膜发生癌变。

研究显示,在对喜欢吃高脂肪食物的大肠癌病人粪便中检测发现,其胆酸含量高出低脂肪膳食者和正常人许多倍,大肠癌病人粪便中胆固醇含量比健康人高1倍以上。

熏烤、腌制食品,少吃为妙

李明杰主任说,熏烤、腌制食品风味独特,很多人偏爱吃这些,却忽视了这些食品含有致癌物质的事实。烧烤、腊肠、咸鱼、腌肉、泡菜等食物都是武汉人钟爱的食物,然而腌制食品中有大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可与肉中的二级胺合成亚硝酸胺,它们正是导致胃肠道癌肿的直接元凶。在烧烤等烟熏类食品中每千克含有高达107微克的强致癌性物质―――笨并芘;电烤箱熏肉,每千克肉中则含23微克。

熏制的肉中及煎炸类食品还含有较多的丙烯酰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千克食物中丙烯酰胺不得超过1毫克,丙烯酰胺可导致基因突变,诱发恶性肿瘤。因此,对这些独具风味的食品,还是尽量少吃为好。

痔疮不会诱发大肠癌

李主任介绍,不少人对大肠癌有所了解,知道便血是大肠癌的症状,这和痔疮的便血症状有些相似。那么痔疮会不会癌变呢?这种说法使一些痔疮患者忧心忡忡。其实,痔疮与大肠癌之间并没有任何关联。痔疮是发生在肛门以及直肠下段的血管组织增生,大肠癌则是大肠的黏膜层组织受到过多的刺激(如息肉的增生,或大便积存过久),细胞基因发生突变,转而成增生的大肠癌。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系统,因此不会有癌变可能。

不过,有时患者也容易将大肠癌误以为只是痔疮出血,忽视治疗而延误治疗时机。它们有三个不同点,一是大肠癌病人的大便次数增加或不规律,而痔疮病人一般不会增加大便次数;二是出血量和出血状况不一样,大肠癌出血,血和大便往往混在一起,出血较多,而痔疮出血一般在大便前或大便后,出血量少;三是大肠癌发展到一定程度一般会腹痛,而痔疮不会腹痛。

一般来说,便中带血是肉眼可观察出来的,但是也有肉眼看不见的血便必须经由检验才能看出;通常痔疮的血便是看得见的,而大肠癌有时需要通过进一步检查。因此,当发现便中带血时,尽快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以便及时确诊。

发现得早,大肠癌治愈率很高

李明杰介绍,大肠癌的诊断,其实只要做一个简单的大便隐血试验检查就可以达到初步筛查目的,这也是目前我国开展的大肠癌普查初筛方法和结直肠疾病的常规检查。

大肠疾病的进一步诊断手段比较多,最常用的、最简便的检查和诊断方法是肛门指检,在我国,81%―98%的直肠癌患者可经直肠指检发现。结肠镜和钡灌肠造影检查可以帮助诊断大肠癌,对明确诊断以及肿瘤的范围都有很大的帮助。李主任介绍,有些病人因为害羞怕检查不愿到医院做肛门指检和结肠镜检,结果耽误了病情。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大肠癌治愈率可以达到85%-90%,但如果到了晚期,治愈率仅为20%以下。

制定健康食谱,过上规律生活

多粗少细,营养均衡

预防大肠癌的饮食结构要多粗少细,营养均衡。李明杰介绍,我国大肠癌流行调查显示,凡吃粗粮多的地区,大肠癌发病率低,反之发病率高。美国饮食、营养及癌症委员会的调查表明,结肠癌、乳腺癌、食道癌、胃癌及肺癌是最有可能通过改变饮食习惯而加以预防的,而合理的膳食对大部分癌症都有预防作用,特别是全谷食品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防癌成分,几乎对所有的癌症都有预防效果。因此,成年人每天要吃400克左右谷类食品,最少不能低于300克,同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食用菌,少吃高脂肪食物。

生活规律,保证睡眠

李主任说,现代人不管再忙,也要按时休息,这样可以使体内生物钟正常运转,大脑神经兴奋与抑制,激素的分泌等和谐平衡,无形中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正常细胞裂变为癌细胞大多是在夜晚进行的,而高质量的睡眠使体内各种免疫物质的分泌量增加,起到防癌作用。

忙里偷闲,适度运动

李主任说,近年大肠癌日趋年轻化,特别是一些40岁左右的精英易患肠癌。人们为他们在事业巅峰之际离去感到痛惜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原因呢?他们往往有几个共同点:因忙于工作而饮食无规律,消化道生理节律被打乱,肠道运行不畅;工作繁忙缺少休闲运动,无法安排正常规律的时间进行锻炼。

运动至少可以将患肠癌的危险降低一半。有研究显示,经常做运动的人,患上肠癌的几率较低,即使他们有节食、过度肥胖和吸烟等危险因素存在。而人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时,情绪愉悦可使体内产生有利于血液循环的物质,提高体液和细胞免疫作用,增强对癌细胞的杀伤力。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