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的早期诊断
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时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包括早期发现和早期确诊。随着纤维结肠镜技术的广泛开展及病理学的进步,早期确诊已经比较容易做到。早期大肠癌症状比较隐匿,因此,早期发现是目前大肠癌研究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早期发现对于提高大肠癌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早期诊断方法
①早期症状早期大肠癌症状隐匿,或仅有腹痛、腹泻、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肠道常见症状。患者及临床医师易将其误诊为痔疮、菌痢、肠炎等。因此对出现肠道症状应予以重视,减少漏诊与误诊的发生,对原因不明的贫血患者,亦建议做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检查,排除大肠癌的可能。
②肛门指检直肠是大肠癌最常见的发病部位,肛门指检可发现距肛门7~8cm之内的直肠肿瘤,并且操作简便、无需设备,具有经济有效的优点。在漏诊的直肠癌中,80%第一次就诊没有进行肛门指诊。我国直肠癌的病例仍占大肠癌的50%以上,且中低位的直肠癌比例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特别重视直肠指诊,争取早期发现。
③大便隐血试验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在临床上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肿瘤组织的坏死和表面黏膜充血,可以使粪便中混有肉眼难以觉察的血液。大便隐血试验已经成为监测大肠癌的最有价值的方法之一,并得到不断的发展。
④结肠镜检查全结肠镜检查是检查大肠癌最有效的方法,能检出95%~99%的大肠癌,而且在进行结肠镜检查时,不仅能发现腺瘤,还能进行预防性切除,因此可大大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但由于费用较高、病人痛苦大,且可发生结肠穿孔等并发症,目前还不能作为大肠癌普查筛选工具,而更适用于初步筛选后的进一步检查。
⑤双对比钡灌肠目前未将双对比钡灌肠单独用于大肠癌普查,但对大便隐血试验结果阳性,又不愿意接受或无法进行结肠镜检查者,可采用双对比钡灌肠作为检查手段,此方法比结肠镜便宜,病人痛苦小,可检查全结肠病变。但检查阳性者仍需要作结肠镜确定病变性质,而且小的腺瘤容易漏诊的缺点。
⑥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检测多基因突变共同作用导致大肠癌的发生,有大量学者进行研究工作,检测大肠癌易感者血液、粪便分离的细胞及肠灌洗液脱落细胞等的基因突变。结果表明,应用基因诊断技术筛查和随访大肠肿瘤家族中易感者,有利于大肠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二)一般危险人群普查
大肠癌的一般人群,通常是指有无症状、也没有大肠癌高危因素个体组成的自然人群。大肠癌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根据国内情况,应该将大肠癌普查年龄确定在50岁以上。
使用粪隐血试验作为大肠癌的普查手段对无症状的一般危险人群进行普查,可明显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降低大肠癌的死亡率,并且经济、有效、操作简便,具有良好的效价比。结果阳性者行乙状结肠镜或全结肠镜检查。有人提出大肠癌优化筛查方案,及对于40岁以上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建议纤维结肠镜检查:1一级亲属有大肠癌病史;2本人曾经患过大肠癌或息肉;3免疫粪隐血阳性;4有慢性腹泻、粘液血便、慢性便秘、精神刺激史或胆道疾病史中两项或两项以上者。这种方法与前一种方法比较敏感性、特异性均有提高。
(三)高危人群普查
大肠癌高危人群包括1.本人患过大肠癌或大肠腺瘤2.本人患过女性生殖系统肿瘤3.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4.本人患过重症溃疡性结肠炎,10年以上未愈者5.直系亲属中2人以上或1人50岁以上患过大肠癌6.疑本人属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家族成员7.疑本人属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的家族成员。高危人群大肠癌的发病率是一般危险人群高2~6倍。因此,有必要在高危人群采用敏感性、特异性更强的方案进行普查。
监测包括每年一次的大便隐血试验,3~5年的结肠镜检查,有家族倾向进行遗传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