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布鲁菌病的诊断与防治2008-03-08畜牧兽医无忧网
布鲁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在家畜中,牛、羊、猪最常发生,且可由牛、羊、猪传染给人和其它的家畜。它不仅危害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还严重损害人类健康。其病原是布鲁杆菌,它是兼性细胞内寄生菌,致使化疗药剂不易生效,因此对于本病的最有效的控制措施就是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2006年4~7月份,泰州市某奶牛场有4头妊娠6~8个月的奶牛发生流产、死胎,2头公牛发生生殖器官炎症,其中2头流产母牛妊娠期已达8个月,2头流产母牛发生胎衣滞留。产出的胎儿大都是死胎,其中有1头胎儿产下时存活但很衰弱,不久即死亡。
4头母牛的最主要的症状是流产,其中流产母牛有1头已怀孕6个月,1头已怀孕7个月,2头已怀孕8个月;在流产的胎儿中,有3头为死胎,1头胎儿虽产下时未死但虚弱,不久就死亡;羊水方面,有3头胎水清朗,1头胎水混浊。流产母牛病初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出现分娩征兆,阴唇及乳房肿大,荐部与肋部下陷,阴道黏膜发生大红色结节,阴道流出灰白色或灰色黏性分泌物,并发慢性化脓性子宫内膜炎。2头病公牛发生睾丸炎和附睾丸炎,睾丸肿大、化脓,触压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阴茎潮红,伴发小结节。
胎盘呈淡黄色胶样浸润,有出血点,表面覆有絮状物和脓液。绒毛膜充血、肥厚,有黄绿色渗出物;剖检胎儿见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浸润,胃中有淡黄色或白色黏液絮状物,胸腔有多量微红色积液;肠胃和膀胱的浆膜下可见有点状出血;淋巴结、脾脏和肝脏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有散在炎性坏死灶。病公牛睾丸、附睾坏死并形成脓肿。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采用淘汰病畜来控制本病的传播与扩散。宜从疫病的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生态环境等多个环节着手,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来控制本病的发生。
(1)控制传染源。病畜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当病畜发生流产时,胎儿、胎衣、羊水、子宫分泌物、乳汁或感染公畜排出的精液,含有大量的布鲁杆菌,污染周围环境,健康家畜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感染,还可经吸血昆虫叮咬而传播。所以淘汰病畜是阻止本病扩散的最有效措施
(2)免疫接种。接种牛19号布鲁菌苗(简称S19菌苗),或牛45/20死菌佐剂苗,每年2次,共免疫3年,之后停免1年,实施血清学检测。
(3)定期监测。要使布鲁菌病的防治工作有一个飞跃进展,必须提高监测质量,做到早期预防,及早地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严格落实好国家规定的每年2次奶牛监测工作,在监测净化中要做到不漏检,对监测中出现的布鲁菌病阳性牛要及时隔离扑杀,对可疑牛更要做好隔离和消毒工作。
(4)引进检疫。引进奶牛要严把检疫关,一定要隔离观察一个月以上并用凝集试验等方法,进行2次检疫。对阳性牛快速隔离,淘汰处理。对规模养殖小区提倡自繁自养的方针,杜绝因引进奶牛造成疫病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