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骨不全(Osteogenesisimperfecta)是较罕见的疾病.属结缔组织紊乱,主要侵犯骨骼,内耳,巩膜、肌腱、筋膜,韧带甚至皮肤等也可受累.别名尚有脆骨病,Lo-bstein病及Vfolik病等. 【病因】 有显性遗传因素,女性患者较多。严重的先天性成骨不全常于婴儿期或儿童期死亡.正常父母生育的严重成骨不全的早产儿系突变所致,可说明很少有可能再生第二个本病患儿。 【病理】 主要缺陷是在胶原成熟阶段的网状纤维期内。病骨内的胶原纤维与网状纤维相似.吡喀胺酸的含量较高,而骨母细胞的活性受损或不能产生类骨组织.软骨母细胞的作用则正常,软骨可正常发育.软骨内成骨与膜内成骨作用均受损害.显微镜检查见骨母细胞数量少,海绵状骨缺乏,骨小梁细而薄.骨刺常断裂,层板骨与哈佛系统形成不良.虽有类骨组织形成的障碍,但钙化作用正常。胶原基质排列紊乱,在皮肤组织中,角质层的胶原不成熟. 【临床表现】 先天性者在初生时即可诊断,在子宫内或分娩时即有由轻伤造成的多发骨折,肢休畸形,缩短.骨折处有骨摩擦音,颅骨较软.常因颅内出血而致死.要儿存活时间也不长。 晚发性成骨不全则很少有严重者,又可再分为重型与轻型两种.前者在婴儿期即有骨折,后者骨折发生较晚,很轻的病人可仅表现有蓝巩膜而无骨折发生.主诉可为走路开始时间较晚,常在发生骨折后才求医。 先天性者与晚发性者,皆可因下肢骨折后成角或重迭愈合以及脊柱骨折后出现弯曲畸形而使身高减低.前额宽大、颞骨与枕骨亦突出如戴钢盔状,双耳亦随之移向外下方.最常见的体征是蓝巩膜,虽蓝色深浅不同,皆为巩膜变薄透出眼内色素的表现.紧接角膜周围的巩膜可仍有正常厚度呈白色,名Saturn环.亦常见角膜本身周边部分混浊称幼年弓.骨骼较脆易折是最突出的表现,很轻的创伤.如肌肉牵拉.即可引起骨折.严重的先天性成骨不全,在初生时即可有100处以上的骨折;但晚发性成骨不全,则直到儿童年龄较大时也可未出现骨折.下肢易受伤,骨折也较多.骨折后因畸形愈合及废用性萎缩等易再发生骨折.因骨折所受外力不大,软组织损伤轻微且习惯于经常骨折,故骨折后疼痛较轻.骨折后可正常愈合,但照片骨痂可能很大,须与骨肿瘤区别.由于屡发骨折,治疗处理不一定恰当和及时,骨折常畸形愈合,若不固定也能形成假关节.由于骨骺部屡发骨折,骨骺可提早愈合,而使骨生长停滞.由于多次骨折,长骨有成角或重迭愈合而变短,肌肉随之松弛,肌张力减低.病人皮肤较薄.易发生皮下出血,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常呈阳性.脊椎发生压缩骨折后,脊柱可出现侧后凸畸形.由于韧带松弛及关节软骨变形,关节活动范围可大于正常.常见足外翻及习惯性髌骨脱位等.乳齿与恒齿皆可受累,易破碎并出现龋蚀,最常见下切齿损坏.牙齿失去正常光泽面呈棕黄色或蓝灰色。有时为单独发生的症状.至成人时期或青年期可出现耳聋症状,可因骨硬化而发生传导性耳聋或听神经受压迫而引起神经性耳聋.有时并有耳鸣与眩晕症状. X线检查:示长骨变细、骨皮质变薄、但骨骺增宽,梅绵骨的骨小梁细而稀疏,可见新鲜的.与陈旧的骨折.骨折愈合处亦显示骨质稀疏.颅骨的上下径小,呈蘑菇形.可有多数缝间骨(wormianbone)呈镶嵌状。 化验血磷与血钙浓度均正常。 【鉴别诊断】 本病常与软骨发育不全混淆,皆有头大肢体短的外貌,通过X线检查可区别之. 化验磷酸酶减低不能诊断成骨不全. 骨质稀疏易出现骨折可提示成骨不全. 长期应用激素可导致骨质稀疏并可发生脊椎压缩骨折,临床工作中应注意. 【治疗】 无特殊疗法.治疗骨质稀疏的药物对本病无作用.有骨折时.应妥善固定防止发生畸形愈合.但固定时间应尽量缩短,避免骨骼因废用萎缩更易发生骨折而形成恶性循环.亦有人报告用髓内针治疗骨折者。 先天性成骨不全患儿预后不良.常早期夭亡。 晚发性者,越过青春期后可逐渐改善,可能系性激素有促进骨基质形成的作用。
关键字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