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法提供:河南省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咽科辛朝凤
采用GW-92C-E耳鼻喉综合治疗仪。病人取仰卧位,碘酒、酒精外耳道消毒,用浸有鼓膜麻醉剂的棉片贴敷于鼓膜表面麻醉5分钟。
微波输出功率调至20W,与鼓膜紧张部前下或后下方接触鼓膜、启动微波约1秒,形成直径1~3mm大小的孔眼,即可见淡黄色鼓室积液渗出。
用吸引头吸尽鼓室内液体。术后1%呋麻液滴鼻,口服抗生素、激素2周,2周后复查。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虽未完全明了,但目前众多学者认为,咽鼓管功能不良、中耳局部感染和变态反应等是其主要的病理基础,并且咽鼓管功能不良是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的基本原因。
咽鼓管不通畅,导致中耳负压,渗出液存留中耳形成鼓室积液,临床治疗以排除鼓室积液为主。
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鼓膜造孔径较一般置管内径大,穿孔修复愈合慢,便于引流。
微波具有热效应,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从而减少渗液。
造孔后解除了中耳阻力,降低了内压,改善了局部微循环。另外造孔的大小及愈合时间的长短是影响疗效的关键问题。
孔径太小使鼓室内通气引流受影响,太大虽鼓室通气引流较好,但易遗留鼓膜穿孔,影响听力。
以2.5mm大小较好。微波鼓膜造孔方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方便、快捷安全、病人痛苦小,重复性好。
在操作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发生,术后未发现鼓膜并发症出现,但对久治不愈及鼓膜粘连较重的病例无效。
分泌性中耳炎其它疗法: